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新莊老街就是現在的新莊路,由於新莊是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市鎮,所以具有悠久的歷史,雖然現在老街的外貌看起來像是一般的市集,但仔細地尋找一下,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古老的遺址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要到新莊老街相當方便,從捷運新莊站2號出口走出來,這裡有新莊老街(廟街)的導覽圖,老街的範圍都在幾分鐘的腳程之內,今天我就來個按圖索驥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新莊曾是台北首善之區,是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市鎮,直到河港淤積才被艋舺取代地位,所以在台灣開拓史上更早的說法應該是「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新莊」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新莊在淡水河畔形成聚落,後續慢慢發展成為市集,所以老街就此誕生,再加上這些早期來台的移民在心靈上寄託的需求,於是老街上就興建了許多的廟宇,故新莊老街也稱為廟街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新莊老街的核心區域是在慈祐宮與武聖廟間的地段,總長度約二百公尺的街道,昔日曾有近六十間店鋪在此聚集,所以這裡是文化古蹟與百年美食的聚集地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我依照導覽圖的路線去參觀每一處特色景點及美食,整條新莊路有一點長度,走起來有花一點時間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抵達第一家,「阿瑞官粿店(蘇家粿)」,是百年老店,蘇家糕粿製作食材以糯米為主,口感濃郁富古早味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時間剛好中午,我決定買幾個粿當作午餐,買的時候順便拍一下店內的擺設,這些粿吃起來還不錯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翁裕美商行」也是百年老店,是新莊原有12家麥芽糖廠中,唯一剩下的一家,仍保持著傳統特色及美味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廣福宮(三山國王廟)現在整修中,預計民國103年1月2號完工,所以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要等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廣福宮旁的福德祠,是新莊地區最古老的土地公廟,雖然創建年份已不可考,但根據祠中文物的年代記載推斷,應在清朝辛丑年間(1781年),具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福德祠主祀土地公婆,並配祀二位文武判官,每年土地公誕辰時都會進行道教三獻禮儀式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以往福德祠有「香籤傳遞」的制度,就是每天輪值一戶人家到廟裡打掃、上香、獻花、奉茶等事宜,但現在已經停止了;看內部整理的還算乾淨,現在應該有相關廟務委員會維護才對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畫面這一家關門的店家是「响仁和鐘鼓廠」,在台灣具相當知名度,裡面保存貴歷史意義的鼓以及從世界各地蒐集來的特殊鐘鼓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响仁和鐘鼓廠」今日大門深鎖,我還是從側門偷偷往內拍一張,裡面放置了相當多的鼓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新莊文昌祠」位在新莊路旁的碧江街,是北台最早的文昌祠,已被列為古蹟保存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文昌祠旁的「萬應堂」,隔著堤防面對大漢溪,萬應堂創建年代不詳,推測也有兩百年的歷史,據傳原來位於新莊後街,大約坐落於現在的大漢溪中,隨著後街被大漢溪兩次沖毀而遷移至現址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相機拉回看看萬應堂的建築,屋身僅剩下一半,這是萬應堂的特色;萬應堂除主祀萬應公外,還祭拜福德正神及地基主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我繼續走回老街,下一站為「金合和餅行」,創辦人洪其山先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鹹光餅製造者,目前傳到第四代,仍以傳統古法製造糕餅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買個鹹光餅吃吃吧,鹹光餅相傳是明朝戚繼光將軍為軍旅作戰所發明的乾糧,中間挖一個洞是為方便攜帶和保存,當時名為「光餅」,加上口感略鹹而得名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熊記燒餅油條專賣店」為80年老店,油條與一般台灣常見外脆內薄的油條不一樣,可能來的時間不對,現在沒有營業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慈祐宮是新莊最古老的廟宇,位在新莊老街的核心區域,具北台灣開發史的重要地位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老順香餅店」為陳老英先生所創,是傳承四代的百年老店,除了鹹光餅外,印有金字刻模的金牌鳳梨酥也是新莊特色糕餅之一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沒想到老婆喜歡吃鹹光餅,所以這次我再買多一點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現在要走一下小巷子了,「戲劇巷」位於新莊路359巷,由於清朝時期的新莊是北台灣的政經中心,商賈雲集人文薈萃,加上各地節慶頻繁及廟會活動旺盛,所以傳統戲曲業成長快速,造就這一條巷子聚集了許多布袋戲、北管、南管等戲團及劇社,故這條巷子被稱為「戲館巷」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當然現在的戲劇巷已變成尋常巷弄,巷內寂寥寧靜,已不聞戲曲聲,但兩間歷史悠久的特色三合院依然存在,只是現在已刻上歲月的痕跡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我獨自走進戲劇巷,參觀這算是先民台灣的好萊塢,遇到幾位居民騎著機車通過,他們看到背著單眼相機的我,不知會怎麼看著我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下一條巷子為278巷的挑水巷,新莊一直到民國23年才有自來水可用,在此之前居民到大漢溪取水,故賣水的行業因應而生,挑水的潔淨品質也決定了賣水的價格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當然挑水可以走其他的巷子,這一條278巷因為是大家比較常走的巷子,故被稱為「挑水巷」,這裡連接新莊路與後村圳,這麼狹窄的巷弄讓人聯想到彰化的摸乳巷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挑水巷大約二三十公尺而已,巷尾有座「隘門」遺跡,由於新莊街屬東西狹長型街道,需靠隘門管制街區的安全出入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隘門」共計有七處,目前只剩下挑水巷尾的這一處留有殘跡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第三條特色巷子為「米市巷」,由於早期的新莊街是新莊平原米糧的批發中心,大陸的商船抵達新莊港口後,苦力即穿梭在這一條開了數家米糧批發商的巷子裡搬運貨物,因為米糧是當時的主要貨物,故「米市巷」的名稱就流傳下來了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在「米市巷」的尾端,有一座潮江寺,清朝時期樓下原為苦力的休息所在(稱為「草厝間仔」),後來因漳泉械鬥,新莊人於是將樓上改為瞭望台,以防止板橋漳州人再度進攻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這座原始的暸望台一直到日治時期,才又改回奉祀觀世音菩薩的「潮江寺」,樓下則改為奉祀土地公的福德祠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潮江寺」由於屢遭大漢溪洪水沖毀而重建在現址,至於確實的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潮江寺為兩層樓的閩南紅磚樓房,結合了閩南、巴洛克及日式的建築風格,屋頂有西式的女兒牆,二樓的短陽台則有仿維多利亞式的欄杆,也是具有特色的古老建築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我的老毛病不改,還是要進到裡面來拍一下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接著上二樓,樓梯寬度僅容納一人,而且我擔心隨時會倒塌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二樓的觀世音菩薩拍一張,我發現樓下的廟公一直再注意我,所以我待一下就下去了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接著我走回新莊老街,看見一棟傳統的街屋建築,終於展現老街的傳統風貌了,這棟「林泉成老屋」是新莊廟街「大正厝」的最佳代表,也是研究新莊傳統廟街空間形式的範例;但由於裡面有人居住,所以我只拍個紀錄而已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新莊武聖廟」算是北台灣規模較大的武廟,是參觀重點之一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百年打鐵店」曾享譽國外,馳名日本,吸引不少中外人士前來參觀學習,在昔日北台灣鐵路沿線的打鐵技術,與王氏家族的「百年打鐵店」有很深厚的淵源,故有「新莊打鐵王」的封號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我走到店前,看到店裡沒有人,但裡面傳來清脆的打鐵聲,如今店面已現代化,但傳統打鐵技藝猶存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百年打鐵店的隔壁為「尤協豐豆干店」,是傳承四代的百年老店,豆腐製作過程完全遵循古法,我看到店內許多豆腐成品的擺設,因為老闆與人在店門口聊天,我不太好意思拍照,所以僅以雙眼欣賞而已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我依照導覽圖一一欣賞新莊老街的古老風貌,雖然現在老街的樣貌與一般市集無異,但只要細心品味,還是能發現老街的悠久歷史

新莊老街‧淡水河畔最早開發的聚落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