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隱身在狹小的巷弄之中,這一座17世紀創建的媽祖廟,理論上應該是列入重要知名且香火鼎盛的寺廟,但事實並非如此,寧靜清幽似乎是比較貼切的形容詞
鹿港興安宮是在清康熙23年(1684年)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是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由於興安宮創建日期與鹿港天后宮接近,因此誰是鹿港最早、甚至全台最早媽祖廟的議題,就會浮上檯面,這個創建先後順序的議題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的版本
同樣都是鹿港的媽祖廟,興安宮比起鹿港天后宮,在香客及遊客的數量上則是天差地遠,這或許與興安宮數屬於「人群廟」的祭祀圈有關,人群廟是指大陸地區某一人群移民到台灣時,所共同興建的廟宇,因此人群廟也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與安宮由於是興化人的祭祀廟宇,因此香火並不興盛
三百多年的鹿港興安宮,經歷的清道光、咸豐、光緒、民國時期的整修,最後在民國85舉行安座大典,整座廟宇格局與風貌仍保存古剎風情
興安宮的建築格局是典型長條型的傳統街屋式廟宇,面寬只有單開間,全廟讓人感覺狹長而深遠,廟宇格局的配置上依序為前埕、三川殿、拜亭及正殿
由於廟內寬度受到限制,所以廟內木柱採以附壁柱的工法(沒有其他縱身方向構架)
來看看興安宮的珍貴古物及藝術,在三川殿的彩繪部分,正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兩旁分別為公公與宮女,手持「香花燈果」,這是在民國85年重修時,由彰化和美的彩繪巨匠陳穎派大師所施作
百年古匾「奠安山海」匾,是在清咸豐2年(1852年)廟宇重修時,由士紳所敬獻,匾額左下方有一處方形的的鈐印,其上書「興安會館」,說明了興安宮為興化人的同鄉會館
另一塊百年古匾「慈航普渡」匾,是清光緒13年(1887年)興安宮局部重修時,由信士所敬獻
前殿的牆面有一塊清光緒13年(1887年)「奉憲示禁」碑,此碑文敘述興安宮的廟產,自同治年間戴潮春之亂後,有陸續被竊佔之虞,碑文告示租用興安宮祭祀公業之屋舍者,應依租納稅,廟方董事秉公處理,並辦理廟務暨春秋二祭,由於碑文內容被遮蔽,無法一窺全貌
沒關係,旁邊辦公室有碑文仿品
據廟方人員的描述,興安宮主要的鎮殿之寶有二,一為軟身媽祖神像,但或許太過珍貴,所以收藏起來了
另一個鎮殿之寶為清光緒12年(1886年)的古圖,此圖將興安宮週遭的環境詳細記載,廟埕長11丈5尺,寬5丈5尺,有三階舖面,亦即早期興安宮的廟區比現在大得多,但由於時空環境的轉換,以及早期對於土地所有權的歸屬並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故使得興安宮原有的土地逐漸被人佔去;而這張古圖由於年代久遠,所以也被廟方保留起來,我只能從廟埕旁的牆壁上研究這一張仿圖
在正殿後方還有一處小型後殿,主祀玉皇大帝,廟方人員介紹此處的氣場很強,雖然不懂所謂的氣場是啥,但是我在這裡,倒是感覺到很舒服
玉皇大帝旁的神像,據說在興安宮創建時已經存在了,所以也是三百多年的珍貴古物
興安宮的廟方人員很熱情,一直向我介紹興安宮的古往今來,也一直強調興安宮創建歷史比鹿港天后宮還早,至於人氣與天后宮天差地遠,也坦承是經費的問題,其實要增加廟宇的人氣,有時還是要回歸到現實面,就是需要一些行銷的活動
在我拜訪廟宇的過程中,其實也有不少旅遊團到此參觀,但或許受限於廟內的空間,所以不少人只是在廟埕參觀一下,聽導遊介紹後就離開了,跟著旅遊團,大概也只能有像這樣走馬看花的行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