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祀關公的廟宇不多,最著名的是台南的祀典武廟,而北台灣則以新莊武聖廟較具規模,新莊武聖廟裡史悠久,廟內有不少題材可以拍攝,先來一張正面照,我準備進去好好拍拍廟宇之美
查了一下「新莊武聖廟」的歷史,武聖廟創建於清乾隆25年(1760年),距今已超過250年了,是當時的貢生胡焯猷等董事所倡建
胡焯猷倡建新莊武聖廟做為商民祭祀中心,比建於清乾隆41年(1776年)的新竹「關帝廟」還早十多年,所以「新莊武聖廟」是北部地區最早的「關帝廟」,一般新莊人稱呼為「關帝君廟」
新莊武聖廟曾在清咸豐3年(1853年)因漳泉械鬥燬於大火,而後由新莊縣丞郭志緯倡議重建武聖廟,並在清同治7年(1868年)重建完成
新莊武聖廟奉祀主神關聖帝君,是台灣北部地區最大的武廟,與漢人在台北盆地移墾史以及新莊發展史都佔有非常重要地位與價值
新莊武聖廟坐北朝南,是一座三開間三進兩廊的廟宇,建築格局也充分展現早期街屋的長矩形式縱深平面配置特色
武聖廟基地面寬11.5公尺,進深49.25公尺,建築配置上由前向後依序為前埕、前殿(三川殿)、中埕、正殿、後埕及後殿,再加上民國92年完工的三層樓建築,兩側都有過水廊與各殿相連接
武聖廟在同治7年重建完工後,曾於民國34年和民國68年時,先後進行兩次整修,除前殿兩廊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之仿木結構外,大體上仍保持同治7年重建之構造,即今日所見之規模
廟內有許多建築雕刻及古物可以欣賞,我從前殿開始細細品味,前殿(三川殿)的大門上不畫門神,與一般道教廟宇都以秦叔寶、尉遲恭或是武將為門神不同,除了意味著不可在關公面前面耍大刀外,也意味著關公英勇神武,不需要門神保護,所以大門上不畫門神,改佈置108顆門釘
前殿的建築藝術相當精美,舉凡龍柱、石獅、壁堵雕刻、屋頂樑架彩繪木刻等等,讓我在這裡待了一段時間好好的欣賞
前殿也有華麗的藻井裝飾,顯示祭拜空間的高貴,但我拍這座藻井倒是花不少時間
我對於龍柱總是要多看幾眼,前殿後檐也有一對同治4年之蟠龍石柱雕工精美,左蟠龍柱刻有「同治乙丑年瓜月」,我特別從這個角度拍下
新莊武聖廟在新北市的古蹟群中,形制上屬於大型廟宇建築,正殿大木架構上的構件皆具不同形式,展現不同匠師派別對作的風格藝術,在台灣早期的建築史研究上頗具價值,而各架彩繪為蔡龍進彩繪匠師承接的作品
特別拍一下正殿左右這對木質匾額,為朱文公筆蹟壁書「忠孝」、「節義」,每字距四尺見方,四週嵌以泥塑線腳層層疊起,頗具古意
再來一對龍柱,正殿龍柱為單龍的八角蟠龍柱,由霧峰林奠國所捐獻
武聖廟正殿主祀關羽,也是一般人俗稱的武聖關公,關公的事蹟已不必再多說了,在旁左配祀關平太子,右為周倉將軍
武聖廟當然會保存具有歷史意義的牌匾,正殿上方的「萬古精忠」匾,匾額上看不到年份,但相傳為沈葆楨所書
接著走到後殿,過水廊的對看牆上放置了兩個重要的木碑,一是同治7年(1868年)武聖廟重修時之捐獻碑;二也是同治7年新莊縣丞郭志緯所撰之重修與置產二木碑文,雖然保持完善,但沒有看到其他保護木碑之設施,我想廟方針對古物的保存,或許要思考一下了
後殿為太歲殿,整棟建築以木雕為主,明間主祀玄天上帝,左右兩邊奉祀六十甲子太歲,同時也供奉「歷代聖賢神位」
我將這些太歲爺一次入鏡
後殿的後方又一進,此處放置許多舊石柱,但附近沒有解說牌說明石柱的歷史
最後方的三層樓建築為新蓋的,但仿古建築風格,與前方的武聖廟本體建築相互搭配,還算是相得益彰,當然我還是要走上去看看
二樓「璇璣殿」主祀斗姥元君,左祀為天皇大帝,右祀為紫微大帝,前祀文昌帝君
三樓「通明殿」主祀玉皇上帝,配祀南斗星君(延壽),北斗星君(賜福),左祀三官大帝(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右祀五方五帝
「璇璣殿」及「通明殿」內放置許多紀念石碑,最早的石碑是在嘉慶年間,歷史也是相當悠久
從後方可看到較完整的武聖廟的屋頂,同時兩旁早已是現代的民家,這說明了新莊武聖廟見證了新莊的發展史
我從前埕一直走到最後方的三層樓建築,旅拍任務接近尾聲,但我還是四處看看,是否可以多多拍下建築之美
其實拍廟宇也是訓練我的膽量,畢竟不是每座廟宇都像艋舺龍山寺那樣遊客眾多,當大家都是拿著香火祭拜時,我一個人拿著單眼,站著、蹲著、跪著、坐著到處取景,面對過許多廟方人員關心的眼神,或許拍久就習慣了
我同事說廟宇拍到最後,所有建築都大同小異,這句話雖然對,但每座廟宇都會有它不同的特色,我也是盡量去發掘尋找,當畫面上香火遇到迎面吹來的風,煙的軌跡也變成我的題材,所以我的攝影目的,到頭來也是要讓自己能夠快樂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