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綠島歷史文化的事物,看來非監獄文化莫屬,台灣人都知道綠島小夜曲,台灣人都知道大哥都到關綠島去了;我第一次來到綠島旅遊,綠島不大,內容卻不少,當然花最多時間的,還是好好體驗一下監獄風雲
我的綠島監獄風雲之旅由此開始,這裡是綠島人權文化園區裡的人權紀念公園,從環島公路騎車到此突然海闊天空,心情整個好起來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總面積約32公頃,從公館村的公館鼻開始,包括將軍岩、人權紀念公園、綠洲山莊、莊敬營區(新生訓導處)、綠島技能訓練所,一直至燕子洞等,是綠島面積最大的景點,當然也是要花最多時間品味的地方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誕生,主要源自於白色恐怖時代,由於台灣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實施戒嚴,在懲治叛亂條例的結構下,造成了不少的冤死或冤獄,綠島的新生訓導處及綠洲山莊也在該時期建立,監禁了許多的政治犯,所以園區內紀錄著監獄歷史的變遷與政治犯的監獄空間,讓我們深刻瞭解人權的重要性
整片牆上都是白色恐怖時期追求自由民主而被槍決或囚禁的英雄人物,白色恐怖時期是我在嬰兒孩童的時候,隨著年齡的成長,台灣的民主自由也逐漸成長,所以我對於這種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血淚史,其實感受不深
海洋是綠島最天然的城牆,所以綠島就成了設置監獄的最佳地點,綠島從1911年開始,日本人就建立了「火燒島浮浪人收容所」,到了台灣光復後,島上的監獄也是收容台灣各區的流氓,所以可以想見白色恐怖時期,這裡絕對收容許多政治受難者
在整個園區裡可以看到園方蒐藏、研究、展示著台灣人民被人權迫害及爭取人權的悲痛紀錄,讓大家可以回顧台灣民主變遷的艱辛並還原歷史真相,所以我們現在更應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
人權紀念公園的一些意象,沒有特別去研究的話,就沒有辦法體會,像這座「綠島垂淚碑」,呈現螺旋狀的結構,在下雨時,雨水會沿著集水渠流入中心點,就像是流淚一般
「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被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這是著名作家柏楊所題的碑文,是當時苦難的最佳寫照
人權紀念碑採潛入地下之設計,表達在地底下的黑暗時期,以及不平等的待遇,而這一片斜坡草原特別設計成不平坦的形狀,稱為不平坦草原
人權紀念公園就在海邊,所以有美麗的海景可欣賞,畫面中的公館鼻是一處史前遺址,被發現有具塜及出土大量生態遺留物,素面陶片與貝器和石器,與墾丁的新石器文化有關,是考古的好去處
將軍岩也是園區裡的主角,是一座突出於海中的礁岩,從遠處眺望,因貌似身披戰甲的將軍正低頭拜讀兵書,故名將軍岩,這也說明了綠島地區火山地形的地質景致
從將軍岩這裡向東望去,真的像極了牛頭,不愧叫做牛頭山,我待在綠島唯一一天的日出攝影就選擇這裡;而牛頭山左邊的樓門岩是佇立在海上的海蝕洞,相當壯觀
老婆小孩想走走沙灘,其實是堅硬的礁岩地形,不用擔心滑倒,但要擔心跌倒,要小心尖銳的岩石
園區裡有許多建築物,不方便參觀的,就留下紀錄即可,像這棟海巡署廳,內有「居安思危」岩及受訓新生所建的咾咕石圍牆,目前是海巡署東部巡防局公館漁港安檢所之辦公廳舍
下一站是綠洲山莊,響叮噹的名稱,綠洲山莊是白色恐怖時期,專門用以囚禁政治犯和思想犯之地方,現在的綠洲山莊仍完整保留了昔日高聳的圍牆、鐵絲網、操場、禮堂和八卦樓
在綠洲山莊前的明顯地標就是右方的洞口,稱為鬼門關,鬼門關過去是進入綠洲山莊必經之處,通過鬼門關後即是綠洲山莊,也代表失去自由的日子就要來臨了
這座鬼門關在地質上應該是海蝕洞,形狀類似象鼻,要欣賞壯觀的象鼻岩,可以到瑞芳的番仔澳去看看
綠洲山莊於1972年完工,完工後的第一批客人是泰源事件後的所有政治犯(1970年台東縣東河鄉泰源監獄的台獨武裝暴動),現在已成為文化園區裡的人權展示中心,參觀綠洲山莊要從行政大樓這裡進入
傳說中的八卦樓就在前方,八卦樓分為一、二樓,大小牢房共52間,每區沿一條長廊深入,而四周的草地則是放封區,每天上下午可以放封20-30分鐘,給予受難者筋骨活動的空間
接著進入卦樓參觀,園方在這裡還原人權侵害且無民主自由的歷史,讓我們今天可以從建物、牢房及一個個的政治受難者故事解說牌中,來親自體驗一下
台灣政治史上在白色恐怖時期,有許多事件發生,這裡都有解說牌說明,但我大多不知道,比較清楚的是美麗島事件,這些政治犯看來都到此一遊過,而現在這些牢房已成過往,不知當時蹲過這裡的人,現在回來參觀是什麼感覺
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犯是怎麼坐牢的,來看一下展示模型吧,十幾人圍在這一間悶熱的牢房裡,扣掉放封的時間,幾乎是24小時都在這裡,至於平常的活動就是看書、寫字及談話吧
八卦樓旁的禮堂,早期作為軍官不定期集合上政治課之用,現已規劃作為展示中心,展示綠洲山莊各時期的歷史背景與人權故事
綠島從日本人在1911年建立的「火燒島浮浪人收容所」開始,到保安司令部新生訓練處,再到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從日治到戒嚴再到解嚴後,至今已滿百年,想要了解這些年代的演進,可以在這裡多坐一下
接著參觀監獄中的監獄,就是獨居房,也稱為黑牢
原始的黑牢裡沒有任何照明的空間,黑牢裡關的不只是人,關的也是靈魂,當然現在看起來沒那麼恐怖
拍一下探監的畫面,這種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現在就在我眼前
以前探監的家屬會經過這一座舉善橋,然後再前往會客室探視親人,在往返綠島不容易的當時,這座短短的橋代表著說不盡的的悲歡離合,箇中滋味請自行體會
在進入新生訓導處之前,先來看一下這萬里長城遺址,萬里長城是新生於1951年報到後,在海邊歷經數年勞動打石、搬抬及砌形而成的圍牆,原始總長約達1300公尺,目前園區僅存這一段約60公尺高的圍牆
新生訓導處的腹地相當大,我從大門向內看,大部分都是無人使用的建物,也沒有遊客參觀,應該是幾處主要的展示館才比較有人氣,我也先前往主要的展示館參觀
新生之家大門就是進入新生訓導處的大門,新生訓導處主要為對政治犯思想改造的集中營生活,當時全盛時期從「政治犯」加上管理人員,總數將近三千人,他們的勞動改造對於綠島的建設,貢獻非常多
第三大隊是新生訓導處最主要的展覽室,新生們每天在這裡受到嚴格的行為及思想控制,每天只有短短一小時可以得到短暫的自由
拍一下寢室的模型,這樣一棟寢室為一個中隊,通常有120~150位新生,相當擁擠
寢室後方為廁所,也擺放了人體模型,相信以前這裡一定臭氣四溢
新生在這裡要受到嚴厲的政治洗腦,也就是教條式反共復國的教育,教材、書籍、掛圖、報紙等等,都要被嚴格把關,的確以現在的民主人權社會而言,會覺得不可思議
拍一張打石的模型,打石就是新生到海邊鑿打潮間帶的黑灰石礁岩(咾咕石),然後將咾咕石從打石區扛回來,作為建造營區的圍牆,1300公尺長的萬里長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建造出來的
這些新生訓導處的受難者,最年輕的也只有十七歲,一生最燦爛的青春歲月都在這裡度過,這幾條白色的罪名光速,不管是莫須有還是欲加之罪,都決定了他們的一生
兩邊看板都是受難者相片,我們很慶幸不是其中之一,部分受難人士現在還活著,但年齡已經不小了,他們在園方建造人權園區的時候接受訪問,從記憶中尋找痛苦的往事
第三大隊旁有一棟克難房遺址,原是第三大隊中山室,是官兵會議及休憩的場所,這樣的克難房是新生長期在海邊打石所建造出來的,全盛時期大大小小的克難房有一百多棟
新生訓導處也有福利社,圍牆上設有下半圓之開口,入口兩側一幅對聯為「嘉賓雲集」及「高朋滿座」,內設門市部、縫紉部、照相部、小吃部、溜冰場,現僅存小吃部遺址,應該是給當地居民及士官兵使用的,新生們不知有沒有使用權利
中正堂是綠島地區警備指揮部所建,是官兵集會的場所,而當時的綠島居民也會到這裡來參加活動
園區裡的一些岩石上都有刻上教條式的標語,在我們現在看來也只能會心一笑,我也歷經小學時的保密防諜及反共復國,一直成長到現在,時空環境的轉換,這些標語真的只能成為歷史了
再來一張勿忘在莒,我自己還能說出這四個字的意義嗎?
下一站的綠島技能訓練,成立於民國82年,收容人為判「強制工作」處分之累犯,於92年底裁撤,我僅記錄一下
在新生訓導處前方的位置,可以拍到完整的三峰岩,三峰岩是新生訓導處的明顯地標,也是受難者遙望台灣一定會看到的景象
我與家人參觀完人權文化園區後,接著繼續環島之旅,綠島的人權血淚史,的確觸動及感動了我,雖然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但更要珍惜現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