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舊橋因為新橋樑的完工啟用而功成身退後,成為觀光旅遊景點,像這樣的例子在台灣許多地方都有足跡,老橋樑代表歷史,在橋上漫步的同時,同時也走在歷史的軌跡裡。目前東河舊橋這裡現已規劃為遊憩區,另設置涼亭、停車場、公廁等設施,提供遊客在歷史橋樑饗宴時的方便
家人對舊橋沒啥興趣,所以在涼亭休息,我就去走一走吧
來看看這一座舊橋吧,東河舊橋建於民國19年(1930年),位於連接成功鎮與東河鄉的馬武窟溪出海口,由日本籍工程師吉田課長設計,故本名「吉田橋」
由於東河橋遊憩區周圍景致宜人、視野遼闊,再加上歷史的背景,所以被行政院文建會獲選為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走在舊橋上看新橋,東河新橋是在民國81年(1992年),配合海岸公路拓寬,就在舊橋的下游處建造一座新橋樑,新橋為一座紅色的鋼拱橋,造型相當簡潔,但充分展現陽剛之美,橋身顏色則採用阿美族人喜愛的艷紅色
東河新橋因與河面間有32公尺的落差,所以也是適合高空彈跳活動,但新橋現在是花東公路台11線上的主要橋樑,看樣子應該不可能大馬路上就架起高空彈跳設施
退一步將新舊兩橋同時入鏡,新舊兩橋都橫跨馬武督溪上,造型各具特色,正好展現出現代橋樑與歷史橋梁的強烈對比
在橋上就會自然會欣賞溪谷風光,橋下的馬武督溪有許多形狀不一,俗稱帝王石的白雲母石
鏡頭再拉遠一點,可以望見東海岸唯一的封閉式盆地地形,幽谷綿亙數公里遠,貫穿海岸山脈,群山環繞兩岸峭壁險峻,這也是一個特殊的地質景觀
鏡頭轉到另一側,當然映入眼簾,最讓人視覺感到受的,還是東河新橋的艷紅橋身
說到舊橋的結構,當初建造東河舊橋時,為了因應地形並保留溪中的白雲母石岩體,而將其北半段設計成拱型結構,南半段則是支架式的橋墩,這是極為罕見的橋墩設計,我也是首此見到
要看到舊橋南北段結構的不同,我在舊橋附近找了一陣子,因為被樹木遮蔽,所以一直找不到,最後才在新橋這裡拍下來,這裡就可以明顯看到南北段橋墩結構的不同
向東河橋這種新舊橋樑並存,舊橋樑已轉型成觀光用途的案例非常多,就我所走過的有北橫巴陵新舊橋、中橫寧安新舊橋、三灣鄉峨眉新舊橋、坪林拱橋及舊橋、關西的東安古橋,其中共通性就是歷史的遺跡是需要被保存的
我漫步到橋的另一端後折返,今天是非假日,所以遊客不多
您會怎麼欣賞一座舊橋樑,看構造、看溪谷風光、看歷史、看四周環境,答案是:高興就好
橋頭又來了不少遊客,我也要回去與家人會合了,然後要北上到花蓮去,所以結束東河橋的旅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