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每次來台南旅行,都會來到安平區,台南是個古城,而安平區似乎與台南的悠久歷史劃上等號,所以來到安平區,不來古蹟走走,似乎是不對的,而今日我的目標就是英商德記洋行及安平樹屋,順便再度溫習一下安平的歷史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有貿易港口,就會有商業行為,就會有貿易商的進駐,安平從荷蘭到日治時期,在台灣史上一直是個重要的港口,在清同治3年(1864年)安平設海關正式開港後,洋商就在此紛紛設立洋行,而英商德記洋行就在清同治6年(1867年)在安平設立分行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當時創立的洋行不只德記洋行,其中以英商德記、怡記、和記,美商唻記,德商東興等合稱「安平五洋行」,最負盛名,而德記洋行主要業務是出口糖、樟腦與茶葉,並輸入鴉片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有了貿易商,就有了競爭,在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以後,日本政府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導致洋行貿易量,而安平港日漸淤塞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外商洋行紛紛撤出安平,至於洋行建築則陸續改建或做為他用,只剩下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在安平的其他洋行都關閉後,德記洋行在1911年也跟著關閉,日本將德記洋行的建築改設為「大日本鹽業會社會營業所」,二戰後,再改為「台南鹽場辦公室」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民國68年,台南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所以我原本以為會來看蠟像的,但這裡在民國104年後更改為「與世界連線—打開安平時光寶盒」特展,重現安平貿易史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德記洋行的建築有其特殊之處,是一座圍有拱券迴廊環繞的二層樓洋式建築,建築方位為坐北朝南,正面中央由梯階上樓做為主要入口,左右兩側迴廊採用半圓形拱券,右側為七孔拱券,左側為五孔拱券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現存外牆以白灰粉飾,左右空地植草皮種花樹,在外觀上的風貌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我在淡水看過許多白色洋樓,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大多會採拱廊模式,可以避雨水及防日曬,因而拱圈成為洋樓建築上之重要元素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接這進入室內參觀,原本的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在民國104年已改為「與世界連線—打開安平時光寶盒」特展,展出17世紀大航海時代荷蘭文物,用系統性分區解說方式介紹洋行緣起、貿易航運路線、交易模式,重現安平貿易史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安平的歷史可追朔到16世紀,在荷蘭與西班牙等歐洲人來台之前,中國、日本的商人及海盜早已到此一遊,而當時稱為「大員」的安平,亦成為中日商人匯集之地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間為38年(1624年~1661年),期間在安平建立了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及市街,做為南部的政經中心,所以安平成為東亞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市之一,直到17世紀末清朝統治後,才逐漸被赤崁所取代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中央走廊展示當時的船艦,眼前這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戰兩用大型帆船模型,相當具有藝術及造型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再來一艘白鴿號(荷蘭快船),是荷蘭在1592年展開東印度航行所使用的船,此次的航行成功抵達東南亞地區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台灣是在鄭成功登陸迫使荷蘭人投降後,正式建立了漢人政權,在鄭氏王朝統治期間,將大員改為安平,依然是當時的行政及經濟中心;而安平在納入清朝版圖後,國際貿易港的地位逐漸轉變成為與中國的主要貿易港口,所以自始至終,安平都是台灣重要的港口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早已經是東亞海域重要的航路中繼站,再加上曾經被許多國家統治的歷史下,具備多元的文化,從這些文化的遺留物,也可以見證安平是擔任與世界接軌的重要角色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接著來到二樓,繼續與世界連線,二樓中央走廊陳列安平大事紀,讓大家對時間軸有個概念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來看看百年古董,約在1900年製造的英國八音鐘,每15分鐘會敲擊報時,碰到整點報時時還會有音律,鐘內有九支音管,共計兩種音樂旋律,是依據英國西敏寺和惠丁頓兩教堂的鐘聲音樂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再來個古董打字機,打字機早在18世紀就存在了,所以這一台打字機也可能有百年歷史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安平開港後,台灣的物產有了外銷的管道,安平的洋行透過與台灣商人的合作,從事米、糖、茶葉與鴉片的貿易進出口生意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茶葉在出口前須經過品質測試,秤重、加熱水、浸泡時間等,絲毫不得馬虎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第一次看到糖漏,糖漏是台灣傳統製糖的重要工具,大約在17世紀的台灣就已開始使用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鴉片從台灣開港1894年,一直是台灣最大宗的進口貨物,鴉片從走私進口轉成以洋藥的名義合法進口,因為有利可圖,所以當時的洋行幾乎經營都有進口鴉片的生意,也導致台灣人吸食鴉片的情況愈來愈普遍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擺上英國快船的模型,就是在說明是在19世紀被用來載運茶葉及鴉片的貿易船,這種快船在開港之前,其實已經出現在中國沿海一代,這證明了鴉片的龐大利益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德記洋行在此設點,始於鴉片戰爭所簽訂的天津條約,讓安平港接軌國際貿易後所設置的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外國商人在台灣設立的商行,叫做洋行,其中德記洋行是清末安平開港後唯一一間持續在安平經營沒有中斷的洋行,直到日本統治台灣後,實施專賣制度,把持貿易利益後,所有的洋行則紛紛結束了安平的營業據點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古老的照片特別讓人懷念,一位英國攝影師在1871年拍下的照面,當時竹筏是清代以來安平地區內海及河岸間重要的交通工具,竹筏是用大竹子綁起來,然後用火烤成彎曲型,船桿上有一面大蓆帆,相當特別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德記洋行參觀完後,在後方就是安平樹屋了,還沒有去過柬埔寨吳哥窟的人,可以先來這裡聞香一下樹屋一體的感覺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建築物荒廢久了,自然會雜草及樹木叢生,但樹與屋能夠緊緊結合,就成了為一種奇景,所以才叫做安平樹屋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安平樹屋原本為洋行倉庫,現在所看到的規模是在日據時代增設,戰後改為台鹽倉庫,因為曾經荒廢半個世紀,所以形成特有的「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的屋樹共生奇景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來看一下榕樹攀附生根,盤根錯節的景象,快倒塌的房屋有了樹根的支撐,樹根也依著房屋結構蜿蜒生長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安平樹屋在2004年經由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進行整修,在不破壞樹屋奇景原則下,新建了鋼製空橋及穿梭於樹屋之間的木棧道,讓民種可以安全得在不同角度下欣賞這種奇景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安平書屋的結構經過調查,推斷是日本人增建的,同時老榕樹也被斷定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老榕樹在庶民的社會裡,蘊含著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哲理,而百年老榕樹更是成為當地居民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對人們最直接的貢獻,就是老榕樹下的陰涼,提供了休憩與孩童的遊樂場所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我一直想拍下美麗的樹屋相片,而不規則的樹幹與氣根增加了構圖的難度,但樹幹與鋼製空橋共存的畫面,看起來還不算太突兀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鋼製空橋延伸到後方的觀景平台,從古老的百年倉庫向外延伸,似乎要表達出安平的悠久歷史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老樹屋搭配新的設施,毫無違和感,反而不少人樂在其中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空橋步道最後方的觀景台,可以盡覽鹽水溪及出海口的濕地景緻,具備相當豐富的濕地生態,而這裡都在以前台江內海的範圍內,現在已發展到眼前的繁榮景象了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濕地有許多鳥類可以拍,黑面琵鷺是經典代表作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我再度回到安平樹屋與家人會面,當然也不忘多留下幾張樹屋共生奇景的紀念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英商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