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忠恕堂,是北埔聚落中一棟重要的建築典範,原本未開放的忠恕堂,在今年金廣福公館開放參觀的同時,新竹縣政府以雙館聯營方式一起開放,所以我在拜訪金廣福公館後,當然要順便到此一遊
北埔忠恕堂象徵的是曾家在北埔發起的過程,曾氏第一代的曾學熙雖只是平民,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而第二代的曾成統更是將姜家推向另一個高峰,曾成統並在1922年建立起這一座忠恕堂,一棟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
忠恕堂的方位為坐北朝南,所以理論上大門的開口應該在南方,但由於與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相沖,犯了「泥尖煞」,所以才將大門改在西南方向(這可以從google Map上看忠恕堂與姜氏家廟的相對位置就很清楚了),這是忠恕堂的主要特色
面對「泥尖煞」的南面以紅磚瓦相互交織成精美之幾何圖形,並連接歐式山牆,形成裝飾性的門景,應該也有阻擋「泥尖煞」的作用
忠恕堂為「一堂二橫屋」格局的傳統三合院民宅。其建築配置上仍以中軸對稱為原則
雖然是純樸的傳統三合院建築,但忠恕堂仍有一些建築藝術可以欣賞,主要的部位是屋頂及前廊,屋頂為硬山形式及火行馬背,正堂主脊以剔透花磚砌成,兩旁則為交趾陶
前廊的捲棚屋架及雙層屋架、出檐的「插拱」結構方武、橫向的雀替裝飾,也讓樸實的建築多一點藝術氣息
在牆面構造方面,牆面是以土磚建造,外層粉刷以白粉,正堂露面部份貼紅磚則作空斗砌
正堂前廊及兩側廂房皆有石柱,正堂為圓形石柱兩株,兩側廂房為圓形磚柱三株,下方皆為圓形石礎,而在中庭鋪洗石子之長方形石條塊,室內及廊道為水泥粉刷地坪,並以長石條收邊
忠恕堂的泥作藝術具備了中西混合樣式之特色,也表現處匠師傳統工藝的工夫
由於室內禁止攝影,我只能在這三合院的庭院拍拍照,也基於尊重參觀的規則,室內部分就用雙眼來拍照了
我沒有注意到中午時間會關閉參觀一小時,所以11點進入時,只有半小時的時間,還好忠恕堂並不大,要欣賞一些特色的建築風貌,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所以我也算完成了重點參觀的行程,再拍幾張建築之美後,我今天的雙館聯營之旅(金廣福公館與北埔忠恕堂)正式結束,下一步當然就是北埔老街美食之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