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台北市內的許多公家機關大樓,都是列入國定古蹟之列,但要進入參觀的困難度很高,所幸每年9月第三週的假日是「古蹟日」,所以我就趁這個時間進入參觀,我依照院方參觀的規定,跟著導覽員的介紹,來到了眼前的行政院中央大樓,有許多在電視新聞裡常出現的院會廳堂,今天終於能夠親身體驗一下了
行政院中央大樓的設計者是總督府營繕課的井手薰先生,台北市內許多知名的古蹟建築都出自於他的設計,而中央大樓的建造者則是由台灣的營造廠承接,營造廠商為大同公司前身協志營造廠
中央大樓所在基地的前身是樺山尋常小學校,而大樓在1940年完工後,從台北市役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辦公廳、到1957年開始作為行政院辦公大樓至今,皆作為政府行政公堂的使用
中央大樓從日據時期的樺山尋常小學校,是當時臺北市面積最大的小學校,再到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北城擴建的空間策略下的佈局,再到戰後成為台灣的最高行政機關,在地理位置上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中央大樓因為在台灣行政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是日據後期台灣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重要作品之一,所以被列入國定古蹟,也在每年的古蹟日開放一般民眾,使我有機會能夠一睹風采
中央大樓是日據後期所建的少數大型政府辦公大樓之一,每層樓面積都達一千多坪,展現當時之現代建築新穎的設計潮流,平面呈日字型,四周為辦公室,中央為集會堂,入口大廳處為四層樓,其餘為三層樓
參觀中央大樓,導覽員帶我們從後大門進入,而大樓內外有許多特殊的建築及景觀,因為規定必須跟著導覽員不能脫隊,所以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夠一一得好好欣賞(好好拍照),只能盡量拍了
中央大樓的建築設計有十大特色與十大景觀,官網上寫得很清楚,這就是參觀的重點,也是導覽員介紹的重點
中央大樓在建築風格上,與同時期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不作三角形的山牆屋頂,改為水平屋頂,代表當時日本國勢鼎盛時期的建物,同時風格上也受到當時全世界流行的現代主義影響,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日據時期官式建築代表
建築設計總體而言,反應了1930年代的世界潮流,當時受到德國包浩斯設計學院所提倡的機能主義影響,內部空間強調功能區分明顯,外部造型強調簡潔方塊體與水平線條的組合
中央大樓東、南、西三面外牆設陽台,具有遮陽擋雨的作用。近年來室內雖然增加了空調設備,但是對臺灣炎熱多雨的氣候而言,陽台仍具有節約能源的輔助效果
建築物四個角隅的陽台及女兒牆在轉角處均呈圓弧形,線條流暢而造型簡潔,使得外觀呈現柔和具表現主義流線形的造型,陽台及欄杆的水平線條與中央入口的垂直巨柱,構成強烈的對比
簡化的圓柱不作柱頭,反映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力學特色,中央入口上方則用一對方柱,並有水平雨淋片似的簡潔裝飾,具備較為凸出的形象,用來強調入口的意象
中央大樓建築主體的外牆基座主要由花崗石構成,花崗石來自日本,質地堅固色澤淺白,建造當時正值二次大戰期間,為國防安全之需要,牆身所貼二丁掛瓷磚特別選擇深褐色,也稱為國防色,具有防空保護的作用
導覽員特別介紹眼前的設備,由於在民國30年代,臺北市鋪柏油的路面不多,在外行走經常風塵滿面,必須有個可以洗手潔容的地方;中央大樓北面入口的洗塵設備,讓前來洽公者可以先淨手洗塵,再進入辦公或洽公,顯得較為整潔有精神
入口門廳的門扇採用了斜線條菱形格子設計,反映Art Deco的時尚風潮;而大廳樓梯扶手及欄杆形式非常簡潔,同樣是1930年代後期流行的設計風格,牆面則於近年整修時貼上進口花崗石片,門窗均使用斜格金屬窗花,門楣上的橫批窗與前大門、後大門的形制維持一致,以取得造型上前後呼應的協調感
中央大樓平面呈日字形,採對稱式佈局,主從空間分明,內部設迴廊環繞,樓梯的分配也很平衡,合理地解決人員出入及各層樓間的聯繫問題,內部兩個中庭自然營造出一個寧靜的環境
日據時期建築流行使用磨石子,中央大樓也呈現這股流行風潮,室內牆壁用磨石子作水平線條,形成兩種顏色的水平帶狀裝飾,磨石牆面使用來自宜蘭的寒水石或七厘石,先以手工預鑄磨石子牆片,再將牆片貼覆壁上,牆片之間緊密相合,手工施作相當精細
中央大樓展現不一樣的空間規劃,當時日字形建築樓梯多半設計在四個角落,中央大樓卻將樓梯設在四邊的中段地區,並且進一步採用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使建築有更充份的抗震功能
樓梯的扶手及欄杆,形式簡潔無裝飾,是1930年代後期流行的設計風格
一樓接待室設在正大門的左翼,室內共有二十五個座位,是院長等人接見國內外賓客最常使用的場所。面對接待室主牆,院長坐在右手邊的主人位,往左看,院長右手邊是主賓的座位,依序而坐;左手邊是陪賓的座位,同樣依序而坐
大禮堂的上空採用大跨距鋼鐵桁架,是當時最進步的構造
中央大樓的二樓為第一會議室(院會室),其屋架為鋼骨桁架,跨度達二十四公尺,為當時進步的構造技術下的產品,當然現在為因應使用者需求,經過歷次修飾,建築材料與初建形貌已有些差別
椅背最高的的那一張座椅,就是行政院長,所以全國所有的行政命令與政策,都是在這一間院會室拍板定案的
迴廊上仍妥善保存當初的檜木窗戶,那是今日已經甚少見到的平衡錘拉窗,以檜木製作,在窗戶兩邊各設一條鐵索,鐵索上裝滑輪,窗框裡裝秤錘,讓秤錘重量等於上下兩片玻璃窗的重量,就能叫窗子在上下拉動時,隨意停住而不會下滑,展現當時工匠智慧又環保的巧妙設計
中央大樓座北朝南,日字形平面營造出兩個中庭─東天井和西天井,天井兩側均闢圓型拱門,讓馬車進出,近年整修成為中庭花園,闢魚池,種植臺灣海棗、小葉欖仁、金露華等植栽,是一處小而美的庭園風景
導覽員一一介紹中央大樓的特殊建築與特殊景觀,相信大樓內的迴廊,在平常上班日必定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以人民對於行政效率的高要求,在這個全國最高的行政中心裡,相信職員們是相當忙碌的
從內部導覽結束後,趕緊出來看衛兵交接,結果晚了一步,只拍到衛兵離開的畫面
中央大樓的導覽結束後,導覽員帶著我們進入貴賓室參觀,裡面主要是介紹行政院的相關歷史
歷年來的行政院長,在這裡一一的列出,每個人所知道的行政院長,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所以知道第一任行政院長張羣的人,應該不多了
翻翻老照片,行政院周遭的街道風貌,從以前到現在,已經截然不同了,所以還有一些老照片可以讓人懷念一下
請問台灣到現在(2017年)共幾任行政院長?來這裡數一數就清楚了,答案是28任26人(有兩位當過兩任)
貴賓室的參觀行程結束後,整個行政院的古蹟導覽就結束了,基本上是不能一個人在院內亂逛(會被警衛人員攔住),所以我還想到處拍照的企圖幻滅了,最後就從側門出去,結束行政院參觀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