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體驗曬鹽的文化,我來到井仔腳瓦盤鹽田,在這座觀光鹽場內,除了可以體驗曬鹽的樂趣外,更可以了解歷史人文的另一面,當然對於攝影人而言,井仔腳的夕照,更是不容錯過。
井仔腳瓦盤鹽田現在隸屬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的知名景點,列入國家風景區的好處當然就是有經費可以維護,這樣的歷史人文也當然要被維護
今天的主要目的是來欣賞夕陽之美,與我相同目的的攝友大有人在,所以鹽田右邊的這一區,我已經佔不到腳架位子了,所幸就到處走走吧
先登上觀景台盡覽全貌,排列整齊的小鹽丘,是曬鹽人辛苦的結晶,今天的遊客很多,鹽田岸邊坐了許多攝影人等待夕陽的來臨
今天晴空萬里,天空少了雲彩的陪襯,在四月份的台南,已經顯得相當夏天了
井仔腳瓦盤鹽田原為清領時期的瀨東鹽場,地點在鳳山縣大林蒲,後因遭洪水淹沒,遷移到台南佳里的外渡頭附近,至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再遭水患肆虐後,遷移此至今未再移位
井仔腳瓦盤鹽田以引進海水及日光曬鹽的方式產製晶鹽,是北門鹽場的第一口鹽田,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
所謂的瓦盤鹽田,就是鹽民避免為了粗鹽與土壤相連,以敲擊瓦盤而成的碎片,再以人工拼貼的方式鋪設在鹽田的結晶池內,以便於採收更潔淨的粗鹽
這樣的曬鹽方式,因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故在2002年結束了長達338年的曬鹽業,所幸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延續曬鹽產業文化的精神,將鹽場復育,遂成為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觀光鹽田
曬鹽的流程也是相當講究的,這裡的說明牌有介紹,依進水、大蒸發池、小蒸發池、高低鹵池到結晶池,每個步驟不能馬虎的
依季節的不同,曬鹽也有分為大汛期(3~5月)及小汛期(10月到隔年2月),大汛期由於陽光與風力充沛,所以每3天可收鹽一次,小汛期由於日照較短,所以每5天收鹽一次
井仔腳鹽田的恢復是一舉兩得的,除了恢復居民共有的生活回憶外,也讓遊客可以在此體驗傳統曬鹽、挑鹽、收鹽的樂趣,由眼前每個家庭的親子曬鹽樂就可以得到驗證
鹽田左側有鹽民在工作,相對於遊客的體驗活動,這些鹽民卻是辛苦的工作,夕陽西下,陽光照在鹽田上,更是一幅辛苦耕耘的寫照,我敢緊多拍幾張這讓人動容的畫面
遠方的堤防上也有許多遊客,我用長焦鏡頭打下一張「人約黃昏後」
接著重頭戲來了,日落井仔腳的好戲上演,我趕緊找一處腳架位置,雖然天空沒有雲彩,但是色溫也是相當迷人的
前方的堤防是一條完美的黑卡線,請好好利用;天空的色彩倒映在鹽田的水面上,搭配小鹽丘所形成的線條,是井仔腳夕照的特色,我就在岸邊拍下這些美麗的畫面,同時結束井仔腳旅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