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車站之旅結束後,對於木造老車站的體驗還意猶未竟,那就繼續來到下一站,就是大山車站,這兩座車站是台鐵西部幹線海線的前兩站,我在事前作了一些研究,同時也了解到台鐵山線與海線的歷史,真是長了知識又達到旅行的目的。大山車站也是一處懷舊木造車站,稀少的旅客與寧靜的氛圍,相當適合我的旅拍任務
大山車站與談文車站屬同一時期的台鐵海線木造車站,在細細品味木造老車站的同時,也道出了台鐵山線海線的歷史
台鐵縱貫鐵路是在1908年(明治41年)全線通車,當時的縱貫鐵路是山線,由於山線坡度過陡,運輸效率受限,無法因應逐漸增加的客貨運輸需求,故日本政府決定在竹南、彰化間興建海線鐵路
海線鐵路是在1922年(大正11年)完工通車,而大山車站與談文車站也都是在同一天啟用,山線海線的分道揚鑣後,也讓苗栗縣的人文及政治版圖等,從此也有山線、海線之分
海線通車後也曾經一度取代山線成為縱貫鐵路的主線,一直到台灣光復初期,海線鐵路客貨運輸量,都足以跟山線一較長短,最後在鐵路電氣化後,經過苗栗、台中縣市主要城鎮的山線鐵路則逐漸勝出,海線才逐漸沒落
海線沒落的意思,就是列車班次減少,車站等級降等,車站周遭發展停滯,這在談文車站及大山車站周遭可以到驗證,但是卻也因為這樣而保留了懷舊的原始風貌,進而吸引我的到來
大山車站在日治時期地名叫「大山腳」,車站以此命名為「大山腳驛」,台灣光復後「大山腳」改名為「大山里」才跟著更名,大山車站曾經是海線貨運的大站,在民國40~50年代的全盛期,一年載客量達24萬人,貨運量也不少,後龍的西瓜、甘藷、稻米從這裡輸出,地方所須的肥料、煤炭,均從大山車站進出
大山車站現在也難逃降等的命運,目前是甲種簡易站,由後龍站管理,有值班的站長進駐,我與站長打個招呼,站長也說木造車站都會有一些攝影人及婚紗新人來報到
大山站房為杉木建造之日式建築,造型特色與海線木造老站房相同,同為三角形屋頂、入口廊柱雙木並立、Y字形廊柱環列、L型迴廊、牛眼窗等
大山車站的建築架構為一單體型態之一層樓車站建築,位於丁字型路口之住商合區。外觀立面為日式和風木構造建築形式。建築裝飾無繁複之裝飾,其建築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屋頂現為黑瓦(民國89年台鐵整修)
站房內部機能空間之運用,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是日治時期鐵路小站之典型,尤其購票口前的木柵欄,為台灣僅存的歷史構物
大山車站的進出動線與談文車站相同,進站乘客進入待合室,於出札口(售票口)購票後,於下家內待合室(廊道候車室)候車,並通過下家內待合室之改札口(剪票口)後,於月台上車(畫面右半部);而出站乘客動線則於月台下車後,經下家之集札口(收票口),離開車站(畫面左半部),基本上乘客動線是屬於單向通行
車站的迴廊下放置著機車及腳踏車,使得懷舊的老車站出現一些凌亂感,但相對而言也多了一份親切感
車站正前方為明山路,沒有一般熱鬧車站的店家,反而像是小鎮裡的一般巷弄,這些住家也同時見證了大山車站,甚至是台鐵海線的發展歷史
老規矩,上天橋走走,天橋採綠色光罩設計,為海線車站共同之特色
車站的東方,也是純樸的農村田園景緻
天橋一樣有鐵網保護,我在邊邊這裡的一處無鐵網的小區域,在這裡欣賞筆直的鐵道,讓人心曠神怡
運氣不錯,普悠瑪號經過,得多拍幾張
月台候車室的構造與談文車站相同,可遮風避雨又有好視野
懷舊小車站的特色是人煙稀少,由於仍然位在台鐵的主幹線上,不像台鐵支線許多轉型的觀光車站,這裡的人潮反應的就是時代的變遷與洗禮,一但光環退去,就會減少許多人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