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市立博物館位於阿里山林業文化園區旁,周遭是嘉義市東區最密集的旅遊區,所以相對之下顯得比較幽靜,原本這裡不是我的預定行程,但是經過時,想想不妨進入參觀一下,看看裡面有什麼寶藏

嘉義市立博物館

 

博物館邊的一幅石雕作品,名為「穿越時空」,將河流、魚群與化石三種不同的元素組合,彷彿遠古的生物穿越時空,在當代的博物館與人們相見,而從這幅作品的意象,似乎隱約看出嘉義市立博物館的宗旨與展示的主題

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市立博物館有官網,可上網先了解一下展覽的內容,或者這是像我一樣,先去逛逛再說

嘉義市立博物館

 

入口處也有一幅石雕作品,名為「猴力充沛」,是義大利藝術家的作品,這也與博物館內的展覽內容有關連

嘉義市立博物館

 

從官網的介紹,可知嘉義市立博物館從無到有的籌建,要特別感謝嘉義市民薛文吉先生慷慨捐贈畢生所藏二仟零五件的化石,豐富館藏的內涵,這樣關心嘉義、回饋地方的精神,也是市立博物館立館的宗旨

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市立博物館的建築主體為地下一層及地上三層,一樓為地質廳、特展區;二樓化石廳、交趾陶特展區、石猴特展區;三樓藝術空間,展示內容涵蓋嘉義的「地質、化石、美術」三大主題,完整呈現嘉義市自然景觀及人文藝術等文化特色

嘉義市立博物館

 

開始逛逛吧,我從一樓的特展區開始,是由嘉義市捏杯壺學會的2017創作展「壺中天地」

嘉義市立博物館

 

捏杯壺與我印象中靠電動轉盤轉出標準圓形的「手拉杯」不一樣,捏杯壺是純粹靠著雙手反覆捏塑,再配合造型工具及手指細細的捏修而成,所以壺身會有隱形的皺紋,這樣反而展現生命的律動及創作的精神

嘉義市立博物館

 

捏杯壺的製作流程相當繁複,是考驗手工及刀工技巧的藝技,所以每個作品都是經過千錘百鍊後的成果

嘉義市立博物館

 

下一站地質廳是常設展,介紹嘉義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

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是「太陽與天空交會之都」,指的是北回歸線通過嘉義地區,而在台灣有三座北回歸線紀念碑,其中花蓮縣豐濱鄉的「靜浦北回歸線界標」及瑞穗鄉的「北回歸線標誌公園」都有我的足跡,而嘉義的北回歸線紀念碑共經歷六代,現在的第六代標塔在水上鄉,我會找機會去拜訪的

嘉義市立博物館

 

北回歸線的「立竿不見影」及「熱帶、亞熱帶區分線」的特質,大家在學校所學都知道,但這種天文條件搭配台灣多山及海島所衍生出來的生態環境、人文風情,才是我們要去慢慢體會的

嘉義市立博物館

 

逛博物館也可以學習知識,由米蘭科維奇循環的理論來看,北回歸線其實每年都會小幅的移動一下,所以百年來北回歸線已經悄悄移動1點多公里了

嘉義市立博物館

 

來到嘉義,就一定要提到阿里山,阿里山是嘉義的磐石岩基,從岩層的地質結構來看,是屬於西部麓山帶,博物館有展示許多化石原石,讓大家了解一下地質學

嘉義市立博物館

 

ㄎㄎ,原來台灣是被「擠」出來的,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擠壓,從海平面以下1000m的淺海區域擠成海平面以上3000m的海島,而且以地殼運動而言,台灣島還算是很年輕的島嶼ㄡ

嘉義市立博物館

 

地震對於台灣人民而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而嘉義地區百年來發生過幾次大地震,感受這種台灣的心跳,實在不好過

嘉義市立博物館

 

有位國外遊客看到921及這棟倒塌的房子,就問我921是啥意思,我告訴他是921地震,這是台灣人永遠無法抹滅的世紀大地震,雖然震央不在嘉義,但是這種歷史傷痕,也一定要展現在這裡

嘉義市立博物館

 

常常聽到一些專家學者預測,依據什麼什麼推測,近期會有大地震,這種事如何事先準備,我實在不知道,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沒特別準備什麼吧

嘉義市立博物館

 

地震就是板塊間移動、擠壓所造成,當然還有更細的地質學理可以說明,而從8歲到80歲的人都會進來博物館參觀,所以博物館的展示就必須圖文並茂,外加模型說明,如此就可以讓非專業的遊客能比較清楚的了解

嘉義市立博物館

 

一樓展場結束,我接著上二樓的化石廳,這可是砸下重金才能設置的展場

嘉義市立博物館

 

原來這麼多的化石展覽品是由嘉義縣竹崎鄉的李金水先生及蔡景芳先生所慷慨提供的,共計531項,將嘉義地區的重要發現留在本地,除了可以讓市民分享外,也讓我等外縣市的遊客一飽眼福

嘉義市立博物館

 

生物有一定的生存條件,由地層岩性可以判斷當時生物生存的水域條件,岩性有變化,就表示生物的生存條件有變化,對於不能適應變化的生物,就會大量死亡,所以就成為化石形成的條件,而嘉義地區就具備這樣的條件

嘉義市立博物館

 

挖掘化石可是要小心翼翼的,除了從探勘、觀察記錄、拍照等事前動作外,挖掘工具的準備,以及化石是否已經鈣化可以挖了,都是細工的展現,而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挖掘化石而造成對環境的破壞

嘉義市立博物館

 

挖出來的化石是完整的個體、數量的多寡、是否參雜其他動物,生物學家可以依此判斷當時的生物條件

嘉義市立博物館

 

來張鯊魚牙齒的化石吧,早期的鯊魚體型比較小,由於鯊魚是軟骨魚類,所以能找到的鯊魚化石,都是牙與棘之類的,生物學家就依據牙齒的化石來推斷鯊魚的種類與數量

嘉義市立博物館

 

這裡的化石種類算是非常多的,像脘足動物、軟體動物、腔腸動物、節肢動物、陸地脊椎動物等等,應有盡有,對於生物考古有興趣的人,這裡是一處絕佳的學習場所

嘉義市立博物館

 

大家比較熟悉的陸生脊椎動物,這些遺骸停積於海相地層中,表示其可能生存於海域附近,考古學家以此推論這些生物生存的環境

嘉義市立博物館

 

這應該是模型吧,不是化石,象化石是陸生動物考古相當重要的個體,因為大象是草原性生物,若象化石出現在海相地層中的話,這就很值得好好研究一下了

嘉義市立博物館

 

一般採集化石的地點是河床中的滾石或河邊的地質露頭,當然公路或工地也有可能,而嘉義的化石則分布在竹崎鄉、中埔鄉、番路鄉及阿里山鄉

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的化石種類很豐富,主要為各種甲殼動物、蟹類魚類等等

嘉義市立博物館

 

本來我要離開的時候,突然看到了化石廳的鎮廳之寶,就是重430公斤,長310公分的藍鯨下顎骨化石,是在嘉義牛埔鄉採集的,我當然要趕緊拍照留念一下

嘉義市立博物館

 

如果要一塊塊的化石好好欣賞一下的話,應該要一整天吧,所以我就只能多拍幾張留念一下了

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市立博物館

嘉義市立博物館

 

下一站是石猴、交趾陶特展室,我不知道石猴是啥,所以這就是逛逛博物館的好處,逛完後我就知道石猴是什麼了

嘉義市立博物館

 

石猴是嘉義創作者利用八掌溪挖掘的各種貝類化石,經由另巧的雙手,將猴子特有的神韻及俏皮靈巧的天性充分表現於作品上,而嘉義就是石猴的故鄉

嘉義市立博物館

 

所以要講到嘉義的石猴雕刻,就要提到這些藝術家,而「龍獅-詹龍」開創嘉義石猴創作的風氣,若嘉義市要凸顯地方特色的話,把「頑石」雕琢成靈氣活現的「石猴」,就是一定要展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嘉義市立博物館

 

詹龍的石猴作品受到日本人極大的喜愛後,從此作品供不應求,也連帶吸引許多人加入石猴創作的行列,雖然大多都是未經學院派訓練的素人藝術家,但秉持著熱情及自我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終於創造出嘉義的「石猴世界」

嘉義市立博物館

 

石猴展示區旁的交趾陶展示區,也具備高藝術成分

嘉義市立博物館

 

又有加碼演出,鋁線雜貨手作班及色鉛筆班的作品也展示於此

嘉義市立博物館

 

接著到3樓參觀,3樓的藝術空間是以當代藝術展覽為主,以主題展策畫展出內容,提供民眾一個藝術休閒展覽空間,而本期為「典藏品書法特展-線條之美」,由於內部禁止攝影,所以我就用心好好參觀一下

嘉義市立博物館

 

3樓參觀完後,我的嘉義市立博物館之行正式結束,在一樓外有座錐螺化石,拍下來作為我的Ending,這化石是在八掌溪發現的,市民捐贈放置於此,充分展現嘉義為台灣化石的重鎮

嘉義市立博物館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