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今日馬祖南竿的上午行,都是標準的戰地之旅,所以早上剛剛參觀完「鐵堡」及「大漢據點」,接下來再接再厲,直接來到「北海坑道」,體驗一下鬼斧神工蓋世之作;北海坑道就在大漢據點旁邊,一般遊客都當作是一起的旅遊行程,雖然都是軍事據點、坑道設施,但是軍事用途差異甚大,坑道內部景觀也完全不同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在進入北海坑道前,會先看到「北海坑道紀念碑」,紀念碑前展示兩尊120mm高角砲,展現出彈丸之地的馬祖,卻是捍衛台海安全的要角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紀念碑上的國軍官兵,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關於北海坑道的建造由來,在民國58年1月,國軍基於攻防一體之戰略指導與作戰任務需要,在南竿、北竿、西莒與東引開鑿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藉以保持戰力於九天之下,並適時出擊建立奇功,此案定名為「北海案」作戰工程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當年,馬祖防衛司令部先後出動了兩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編成3組,日夜不停趕工,歷時兩年四個月,於民國60年5月完工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以當時馬祖的工程技術,除了炸藥以外,其他都只能夠靠人力了,所以愚公移山在這裡實際的執行了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當時坑道作業的危險性,在於坑道內缺氧、炸藥爆炸傷人、堅硬的花崗岩傷人等等的因素,所以犧牲了不少官兵的寶貴生命,才造就現在眼前的曠世巨作,若說沒來過xx,就等於沒來過馬祖的話,北海坑道絕對是答案之一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由於在滿潮時,海水會淹沒坑道旁的人行步道,所以只能在退潮時進入參觀,園方在坑道入口處放置了開放參觀時間表(每月更新),其實這是依據潮汐時間表換算出來的,若是自助旅行來馬祖的話,可以在家先看中央氣象局的潮汐預報後,決定上午或下午來這裡,到時再搭配附近的景點如「鐵堡」及「大漢據點」彈性調整一下先後順序就可以了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坑道入口處也展示了英勇的國軍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炸藥炸出一個區域後,剩下的就是人力的作業了,鋤頭、推車等是當時唯一的工具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北海坑道在夜間沒有光害的問題,可藉由乘船搖櫓,激發夜光藻發光,所以是觀賞藍眼淚的保證班,而民間業者在此設置等作業及等候區,我今天晚上也要參加藍眼淚行程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正式進入坑道,這裡漲退潮的水位相差4公尺,落差極大,所以漲潮時,應該又是另一種景象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參觀北海坑道,以搖櫓船這裡為起點,沿著步道逆時針繞一圈,坑道呈「井」字形交錯的水道,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參觀方式就是簡單的漫步而已,然後欣賞這鬼斧神功的作品,因為才剛退潮,所以步道相當濕滑,一定要用「漫步」的ㄡ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再回想一下當時建造北海坑道的目的,是要扮演地下碼頭的運補功能及可供登陸小艇使用之坑道碼頭,如今看到坑道內部的寬廣空間,看來這挖出來的空間是足夠的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從坑道的牆壁大概可以看出滿潮的水位線,再比對到步道的高度,可以發現滿潮時海水確實會淹沒步道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在網路上有聽到北海坑道由於潮汐計算錯誤,設計失敗而停用,但我查詢馬祖資訊網有一則專文記載,說明北海坑道當時以符合戰術要求及小艇進出機動為主,而未慎重考慮洞口地開向也需要避風、防浪等技術,所以在颱風後造成閘門的重大破壞而停用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因為北海坑道的停用,才有我們現在的親臨參觀,也才能體會浩瀚工程的艱辛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在坑道內的水面相當平靜,所以拍下水中倒影,是拍坑道之美最重要的題材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坑道內雖然有燈光,但是還是相當的昏暗,相機曝光量不足,所以並不容易拍照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要完整拍下坑道之美,需要攜帶腳架,以利長時間曝光,雖然我沒有帶腳架,但是有妥協方案,就是利用步道的欄杆柱,把相機放在上面穩固後,讓曝光時間長一點,就可以拍到曝光充足的照片了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拍一下出口閘門,已經有泥沙淤積的現象了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逆時針繞一圈後,再度回到搖櫓船的起點處,結束北海坑道之旅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大漢據點後方的印地安人頭岩,從北海坑道這裡的角度看過去,真的很像,鼻子、下巴、眼睛、頭髮,有相當相似的神韻

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