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歷史的廟宇可不多見,今天我來拜訪一下嘉義城隍廟吧,從吳鳳北路的牌樓進入,嘉義城隍廟就在眼前,沒想到廟前埕的廣場是可以停車的,早知道就開進來停
嘉義城隍廟創建於康熙54年(1715年),因經歷多次民亂、抗清事件,諸羅守城有功,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朝廷加封城隍爺,於光緒元年(1875年)由光緒皇帝敕封嘉義城隍「綏靖」,而有綏靖侯之稱,是臺灣唯一加封尊號的縣級城隍爺,目前仍位於原創建位置,是清代諸羅縣設治築城以及持續發展的重要證物,故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三百多年的廟宇,必定經過多次的重修,重修的次數可以用族繁不及備載來形容,所以我抓住幾個重要的時間點即可,第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就是在乾隆29年(1764年)的重建,奠定了廟宇的規模基礎;目前崁於正殿龍邊廟壁、乾隆30年(1765年)的「重建城隍廟碑」花崗岩石碑,詳述了始末,就是重要的歷史證物
另外在昭和11年到昭和15年(1936年~1940年)的重建,奠定工字型配置的建築格局基礎,同時也開始聘請名師名匠來主持廟宇的建築工藝,使得城隍廟留下了許多的建築藝術資產
城隍廟建築格局,除了原有的三川殿、拜殿、前殿的工字型配置外,在民國79年及80年又陸續興建了教學大樓及前廣場牌樓,成為今日的樣貌,當然兩側的民間樓房隨著社會發展,也愈蓋愈高
來欣賞城隍廟的建築藝術,首先來欣賞一下屋頂建築,因無法從前廟埕廣場看見各殿完整的屋頂,所以我從後殿教學大樓制高點向下俯瞰,可非常清楚看到三川殿、拜殿到正殿組合而成的「工」字形平面配置,這是臺灣早期廟宇的配置方式,「工」字形平面在寺廟建築中並不多見,為等級較高的一種佈局
三川殿屋頂為假四垂形式,屋面為筒板瓦鋪面,脊上裝飾在傳統瓷片,剪黏中亦摻有部份現代小口馬賽克及上釉瓷磚點綴其中,明間中脊上作武將騎兵,兩側作鳳凰,脊腹分為二層,上為人物帶騎、下置人物戲齣;次間屋脊上作回頭龍,脊腹上為花草紋飾、下作水族類剪黏,取其厭火之意,規帶上作捲草,牌頭剪黏以文武戲齣為主題
拜殿屋頂為歇山形式,明間中脊上作人物帶騎,兩側作花草紋飾,屋面為釉面筒板瓦,下作瓦當滴水收邊;正殿屋頂為重檐歇山式,中脊燕尾起翹,上作七層寶塔,兩側置雙龍相向守復,成雙龍復塔之勢
城隍廟三開間的面寬形式,界定出縱深方向的三條軸線:中軸與左、右次軸,中軸上的三川殿明間、拜殿及正殿明間為廟宇建築之祭祀核心,次軸上則安排庶務性的次要空間
至於橫軸的連繫則由龍、虎井通兩側門,做橫向穿越之軸線,分別連繫廟左側之金亭與教學大樓,右側昔日為「吉勝堂什家將」祀位與東市場
三川殿內部空間幽暗的氛圍與楹聯題字,如「撿德有虧休誑我,問心無媿可為人」,可彰顯城隍信仰,與城隍廟司理陰陽的特質相符
現在開始來一場建築藝術及歷史古物的洗禮,三川殿是重點之重,三川殿構架係昭和11年(1936年)〜昭和15年(1940年)修復時由泉州溪底派匠師主持,門神彩繪、步通彩繪也都是由知名匠師所繪製
牆面的水車堵是交趾燒設計的重點部位,能充分襯托塑造整座建物的質感與氣勢
明間前步通構架方形通上置二個獅座,上承如意斗栱出挑銜接天花,通隨雕刻人物戲齣,步通硬挑承挑檐桁,尾端立吊筒,上置仙人雕刻豎材
明間中架為三通五瓜構架,瓜筒由獅座代替脊桁,立於三通上的斗座疊二斗承接;三架桁則由立於二通上的獅座疊四斗承接,五架桁由大通上獅座疊五斗承接。橫枋與四點金柱交接處安置鰲魚雀替,枋上置獅、象斗座,獅、象斗座上置仙人豎材
明間後步通為捲棚構架,方形步通上承接菊花斗座,上疊三斗,置仙人豎材,出檐硬挑,端接吊筒支承檐桁
次間中架設置天花,天花板以毯紋組合裝飾,四角下方並以相接棟架伸出網目斗栱作為支撐,另咸豐年間的匾有一方,題「赫聲濯靈」,係「咸豐己末年(1859年)仲夏(五月)穀旦,欽加六品銜前嘉義縣學教諭蘇鳳藻敬立」
攝理嘉義縣知縣雷其達以「幽明洞燭」四字贈予嘉義城隍廟
同治元年彰化亂逆圍堵嘉邑,得城隍爺庇佑轉危為安,知縣白鸞卿乃於同治三年(1864年)叩謝「至誠前知」匾額一方
「道宏化育」為欽賜太子保贈予城隍廟的匾額
壁堵石雕多取用觀音石材,搭配部份的「泉州白」花崗石。壁堵石作為嘉義市德興伐木店陳悅出資捐造,廊牆內側作泥塑與石雕之壁堵,底層以櫃臺腳作為牆身之收頭(龍虎邊吉慶、祈求、點龍睛、治虎喉)
牌樓牆面以觀音山石為主要材料,應用於裙堵、腰堵,花崗石則應用於水車堵、頂堵、身堵
拜殿連接三川殿與正殿,為重要的祭祀與轉換的空間,故此處將屋頂加高,增加拜亭空間高聳之感,拜殿最重要的建築藝術就是上圓下方的「蜘蛛結網」藻井,藻井共伸出十六串斗栱出挑六層,間以如意斗栱出挑,齊集頂心蓋板「明鏡」,結網上覆天花板不見桁木,為溪底派匠師的特徵
正殿正點金柱直上承接七架桁,為三通五瓜構架,大通上置二個「螭虎頭銜磬牌」的趖瓜,趖瓜上疊四斗承接二通與前後五架桁,二通上承二趖瓜,上疊四斗承三通與前後三架桁,三通則於中央置單個趖瓜,上疊三斗承接脊桁,方形疊斗由下向上逐漸縮小。疊斗間的束仔與束隨作花草透雕,而束木的束頭略高於束尾,則展現溪底派匠師的特色
正殿的周鍾瑄像,由於周鍾瑄在康熙54年(1715年)在縣治西南隅,分別建立社稷壇山川壇,又在縣署之左捐俸創建城隍廟,此皆破荒創舉
道光21年(1841年)仲秋,晉江善信龔道南叩謝城隍而捐獻之大算盤,今懸掛正殿橫樑上
光緒12年(1886年)的「除暴安良」匾額,雖然歷史不可考,但百年匾額相當珍貴
清光緒13年(1887年)嘉義地方大旱,嘉義知縣祈雨不應,適逢嘉義城內民眾迎北港媽祖入城,遂前往迎請與嘉義城隍廟、東門龍神廟共同祈雨,隔日立降甘霖,臺灣巡撫劉銘傳上奏光緒皇帝頒賜嘉義城隍廟「臺洋顯佑」匾額懸掛於正殿,以顯神蹟
正殿左右牆面方堵,堵內為交趾陶製作日文和歌,牆前排列家將神像,形塑城隍廟融合臺日文化的特色
嘉義城隍廟的主人,當然就是城隍老爺,城隍由原來城池濠溝之建築物,轉而為器物之神,再由保城之神,再轉為地方神。凡地方官署所在,必有城隍廟之存在
正殿外側的「縣城隍香燈田碑」為道光18年(1838年)知縣范學恆所立,內容為阿里山正、副通事宇旺、尹和捐獻阿拔泉社山埔出產什穀為縣城隍香燈田之事
兩側外牆壁由最早的土墼,於日治時期改以磚砌築牆體,內牆貼方塊磁磚,外牆飾洗石子,為昭和11年(1936年)~昭和15年(1940年)修復留存至今的牆體,牆面以假柱梁結構分割,兩側外牆皆保留日治時期所作的雨庇
嘉義城隍廟內各個名師名匠的交趾陶、彩繪、神像、神轎、碑記等保存相當良好,並完整保留各時期的構材,而且是清初一府三縣,唯一保存的縣級城隍廟,再加上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值得到此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