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醫院不一定是看病或是拿藥ㄡ,大稻埕的仁安醫院,在日據時代由柯式家族所經營,目前已整棟捐贈給臺北市政府,由於仁安醫院與大稻埕地區存在著緊密的歷史情感,目前已規劃成為台北市社區管理中心,而一樓重現原仁安醫院的內部陳設,我來此參觀一下數十年前的醫療設施,也同時了解醫院的歷史背景
仁安醫院位於延平北路與涼州街路口,所在位置相當重要,在日治時期的延平北路是聯繫台北城到大稻埕與淡水的南北向幹道,涼州街則為聯絡河埠與城內的通道,即使現在仍然是車水馬龍的街道口
仁安醫院的創辦人柯謙諒醫師在1926年於此設立西式醫學診所,因為是當時大台北地區少數台籍人士開設的醫療場所,所以具有時代的意義
這一座二層樓街屋的主要結構為磚造及鋼筋混凝土,仿巴洛克式樣的建築,也反應了那個年代的建築風格
外觀建築的特色表現在建築立面與細部收邊上,以泥塑與洗石子做出繁複的裝飾圖案,像是轉角立面山牆、騎樓柱頂部、室內一樓柱頂的裝飾處等
進入室內參觀參觀,入口左手邊為掛號及投藥口,「仁安醫院」的老招牌也懸掛在此
入口處的右上方有匾額「路加再世」,除了讚許柯醫師的高明醫術,也說明柯家為虔誠的基督教徒
目前身為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仁安醫院,一樓已重現原醫院的內部陳設,可作為臺灣醫療發展史的鄉土教材,在開放時間內可自由參觀,而二樓則可提供臺北市舉辦演講、會議或是社區展演的空間,一般不開放參觀
一二樓的空間,在早期大多作為診療空間使用,而眾多的隔間數則是因應各種不同的診療需求,各房間設有穿透性的圓窗、長窗,隔間還有許多門戶相通,所以採光及行進動線相當順暢
此處是當時配藥的桌子,現在則作為展示區,拜訪過去的玻璃藥罐、柯醫師個人收藏品,已及早期醫院看診的老照片
手術空間是參觀重點,擺放及展示早期的外科器械,包含手術床、無影燈、手術刀具、鉗子,已及X光片燈箱等
有志工人員進駐在一樓,她推薦我參觀三樣東西,第一是無影燈,是很稀有的設備
第二是水槽(電視下方),醫師每次動完手術時,直接轉身過去水槽洗手,也代表成功完成手術
第三是軍帽造型的牆面,這倒是我第一次見到,我只看過軍帽造型的屋頂而已,這是日據時期軍國主義的象徵
除了原醫院的設備展示外,一樓剩下的空間則作為社區營造中心影像紀錄組的主題展覽
本想到二樓參觀,但是有人在上課,所以只有作罷,而一樓也一直有一些遊客進入體驗一下原汁原味的古老醫院設備,也同時體驗了日據及早期民國時代發展的醫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