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CNN評選為全球最美28小徑之一的「見晴懷古步道」,一時之間也打亮了名聲,連在非假日也是相當多慕名而來的人潮,由於平坦好走的碎石路,再加上單程僅900公尺的短距離,不要說阿公阿嬤旅遊團都來走一遭,連我也是帶著家人專程前來一遊
這麼熱門的最美小徑,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停車位嚴重不足吧,入口處的小廣場只能停幾台車而已,我是在附近的路邊找一處稍微寬一點的地方停車,然後再走到入口處,現在就開始來一趟懷古之旅
家人不常健行,所以要走步道,就要挑選好走的,由於這一條昔日的運材軌道在當時不可能設計為急上升急下降,故所修建而成的步道,當然是全程平緩好走
步道每100公尺都設有里程碑,這樣每走一下子就看到里程碑,會很有成就感ㄡ
見晴,景如其名,久雨初晴之際,在步道上可遠眺奇峰崢嶸的聖稜線,而午後常因地形及氣候之故,形成瑰麗如詩的雲海,有時也久陷白茫茫的霧中,反而湧起渴望見晴的心情,此乃「見晴」地名之由來
見晴線運材軌道原長約5.5公里,有寬廣的視野、平緩的路徑、蒼翠的地貌、筆直的林相,以及迂迴曲折的鐵道路徑,自然與人文資產皆豐富
軌道在民國93年整建成為供民眾行走的「見晴懷古步道」,保留山地運材鐵道特色,傍著迂迴曲折的鐵道路徑,沿途保有鐵道、木馬、台車輪軸等歷史遺跡,成就一條可觀山觀雲、探索自然、緬懷往昔的懷古步道
原本步道長度為2.35公里,但因民國102年的風災肆虐,後半段坍塌嚴重,地質尚未穩定,無法修復,所以目前只開放到0.9公里處
今天是個天晴的好日子,所以看不到雲海及夢幻雲霧的美景,那就留到下一次再來了
步道的整理乃是採用自然的生態工法,像是眼前架高的木棧道,是為了保留生物孔隙及下方水源,並且就地取材的方式施作擋土牆,達到穩定邊坡的功能,橫向排列的水溝可將多餘的水分導入山谷,避免逕流對地面的沖蝕
步道全程幾乎都有遮蔭,而今天的能見度還不錯,有幾處視野較開闊處,就可欣賞到峰峰相連的聖稜線,這是見晴懷古步道的第一道招牌菜
第二道招牌菜就是軌道遺跡,鐵軌及軌導轉撤器仍然屹立在此,是歷史尋根的最佳見證
第三道招牌菜就是舊的鐵道木棧橋,由於橋基已掏空,所以不能行走,於是在旁邊另開一條通行道,木棧橋是整條步道中最吸引人的歷史遺跡,也是大家對見晴懷古步道印象最深之處
步道中共有三處鐵道木棧橋遺跡,我就好好的來拍幾張懷舊的相片吧
第四道招牌菜就是吊橋,由於山壁的土石狀況不穩定,地下含水量高,進而帶動土石活動,易造成鬆動坍方及產生土石流,所以建造吊橋連接兩邊山壁,是最理想的對策方法
步道中有兩座吊橋,吊橋有承載人數10人的限制,其中第一座吊橋,因為旁邊還有步道紓解交通,所以沒有塞車的問題
第二座吊橋比較麻煩,是兩側唯一通行的橋樑,所以必須等到單向完全通過後,才能切換到另一方向,這在人潮擁擠時,可是會等上一陣子
第二座吊橋通過後,就抵達900公尺的終點站,終點站設置擋牆,但是擋牆旁有縫隙可以再往下走,當然這就是屬於探險的旅程了,請生死自負
接著我一家人折返,看到一株第二代台灣扁柏,這應該也可列入神木等級
來回1.8公里的見晴懷古步道的確是老少咸宜的最美步道,我再度回到入口處,其實入口處就有不錯的視野,再度遠眺聖稜線後,我們就要回到宜蘭市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