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和平老街,號稱「開蘭第一街」,我在10年前曾經拜訪過,10年後的今天,我舊地重遊,環境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是古老的歷史遺跡仍然不變
頭城老街是集體歷史的記憶、風華歲月的痕跡,從清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領漳、泉、粵三屬流民千餘人、鄉勇200餘人,進據烏石港南方,開啟漢人正式移墾蘭陽,頭城就成為「開蘭第一城」,也由於烏石港海運的便利與興盛,形成重要貿易通商口岸,造就了「頭城老街」成為蘭陽平原最重的經濟商業中心
和平街是頭城最古老的街道,也稱為開蘭第一街,是一條因河運而發展出來的商業街,也是宜蘭歷史最悠久的老街,老街的範圍泛指南北福德祠之間,長度僅約500公尺,呈南北向
清光緒4年夏季(1878年),因山洪爆發,淤積整個烏石港航道,港口堵塞,船隻無法進出,烏石港失去它的功能,頭城老街也隨之退去了繁華
現在雖然整條老街大部分被鋼筋混凝土所取代,但現存的街屋格局與十三行風貌,就是頭城歷史發展最好的見證,所以來到頭城老街,值得好好漫步其間、細細品味
在街頭街尾都有頭城老街的導覽圖,只要依照導覽圖來細細品味每一個歷史遺跡,基本上就會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家
我的頭城老街巡禮,就從老街北端的「北門福德祠」開始,到「南門福德祠」結束,南北福德祠都興建於清同治2年(1863年),由於當時老街的商業興盛繁榮,店家為鎮守財氣,在老街的南北邊,各興建一座面向老街的福德祠,祭祀福德正神,這在台灣的街道空間建築上具有獨特的意義,不但有守財的意涵,更有空間界定的意義
北門福德祠的建築大致保有原貌,而南門福德祠已進行全部全部翻修,已不復當年風貌,所以要欣賞建築之美,還是以北門福德祠為主
頭城老街除了原有的歷史文化遺跡之外,還新增了活化亮點計畫裝置的設施,在導覽圖中也有標示出來,或許可稱為頭城老街2.0版吧,首先在北門福德祠前方這一區「古早童玩區」,就已經喚起我小時候的回憶
下一站來到十三行街屋,清代的頭圍,因水利的便利,成為噶瑪蘭地區南北貨物的進出口岸,商賈往來頻繁,交易絡繹不絕,而十三行建在河道碼頭旁,便利船隻入港卸貨及裝貨,為當時最重要的行郊
十三行街屋目前僅此二戶康家建築保存最為完整,其餘皆已改建,建築風格為閩南式風格,主要建材係由中國各地回航船隻之壓倉石為屋基,木造屋身,土角磚承重牆架,立面簡樸,開口部分則為厚重之木楣,為兩側及頂部支撐
十三行街屋以「前店屋、後合院」為空間格局,騎樓廊道為不對外開放之內部走廊,目前這兩戶康家建築內部還有後人居住,基於尊重,我也只能從外面稍微向裡面喵一下
十三行對面也是頭城老街2.0版的「拓碑體驗區」,收集了康氏家族三代書法創作做成的碑文,作為對頭城康家在書法教育推廣貢獻的敬意
盧纘祥故宅建造於日昭和3年(1928年),盧纘祥先生為宜蘭首任民選縣長,年輕時期營造頭城詩人輩出、文風鼎盛,盧縣長居功厥偉,蘭陽地區至今仍流傳著「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的諺語,可見盧宅特殊的風格與壯觀的規模,早已是頭城地區的地標
盧宅占地廣闊、建築宏偉,日式屋頂上有西式風格的老虎窗,正面設有迴廊連接兩側,正門圓拱形居中,氣派非凡,牆身為洗石子,並飾以白色面磚,呈現文人般樸實與無華的內蘊
盧宅為私人產業不開放,我只能從門欄杆縫隙往內拍,稍微紀錄一下
盧宅正前方的池塘為當時盧家貨棧頭「十三行」泊船的碼頭,是清朝時期頭城老街行郊貿易水路貨運裝卸地,與盧宅的關係密不可分
據相關調查研究推論,此池塘曾為頭圍港的內港,盧纘祥先生於昭和3年(1928年)年改建盧宅時,利用此遺跡闢為「舟遊式」庭園,供人休閒遊憩,池中有兩島,原有木板橋作丁字狀,與岸邊相連,島上則各有一涼亭,目前尚有涼亭基座留存而水池靠盧宅一側,有大榕樹兩株
前池塘為開放空間,並有湧泉及古井,早期盧家無私提供附近居民遊憩休閒、洗衣、曬麵等使用,是地方之共同記憶,與盧宅共同具有古蹟之價值,所以也被列入古蹟保存
繼續往下走,來欣賞一下頭城老街2.0版的「3D彩繪區」
吳惠仁宅又稱吳朝陽宅,是昭和時期鋼筋混泥土房屋的代表,典型的店屋形式,於1930年代後建造,做為商店與居住用,當時是特地請師傅從唐山坐船來台灣建造,建築立面簡約樸實,騎樓柱為仿希臘古典愛奧尼克柱的凹槽柱身與柱頭風格,柱頭裝飾得有如一對相連的羊角,相當細緻,女兒牆上則是以洗石子為材料,雕塑卷草和鮑魚飾而成,保存的相當完整
吳朝陽宅旁的這一式兩間街屋,也是頭城老街的代表作,是當年頭城最大最有名的南北雜貨批發店,由來台第20世陳春榮(老紅)創立長興行(右側),至其次子陳木樹於昭和7年(1932年),與其兄正式分戶析產,另立店號「新長興樹記」(左側),以區別長子陳全娥之「老紅長興」有所區別
「新長興樹記」與「老紅長興」皆屬昭和時期建築,臨街的西洋式橫條山牆,建材為鋼筋混凝土及洗石子,支撐柱則以洗石子搭配紅磚,樑上刻有新長興樹記商號,女兒牆上有卷草花飾及陳字標記,目前這兩棟建物在前半部,依然保存舊有風貌
店門的木雕雖不華麗但非常精緻, 比例與工法皆勻稱優雅,尤其是運用「鑲崁法」以陰陽刻製而成的 木雕店號與門聯,出自宜蘭雕刻名師陳銀生之手,更是罕見精品
建築另一特殊風格為騎樓立面頗高,分為兩層,下層為商業交易及人員進出,上層另闢有一門,木工精細,,內為閣樓儲藏空間,供貨物直接進出之用
慶元宮建造於嘉慶元年(1796年),是漢人在宜蘭建立的第一座媽祖廟,有「開蘭媽祖」之稱。由於慶元宮是移民們在此處屯墾了第一個據點後,為了感謝上蒼的庇佑而建立,取嘉「慶」「元」年二字為名
慶元宮雖歷經多次整修,外觀已完全不同於原始風貌,但當年唐山師傅運來的大量砂岩壓艙石所雕刻的石柱、石枕、石獅等都還保留著,可看出當地人對文化保存的用心
據說在二二八事件時,宜蘭有七位民眾在慶元宮前遭槍決,使得慶元宮更增添了一些歷史意義
今天我的頭城老街巡禮,原本第一站就是慶元宮,結果因為COVID-19疫情關係,廟內不開放進入,真是讓我捶心肝,我會另外找時間專程來拜訪慶元宮的
其實頭城老街2.0版最吸引人之處就是「文學巷」與「藝術巷」,但是因為都是小巷子,所以我找了一下才找到
由於頭城老街是開蘭第一街,自古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孕育出盧纘祥、李榮春、楊乾鐘及康灩泉等四大文學、繪畫、書法名家,是宜蘭縣的文化藝術瑰寶,所以透過「頭城老街文化景觀再造」,設置了「文學巷」「藝術巷」,勾勒了頭城舊情逸事,是宜蘭文化的展室,也是台灣文學的走廊
來體驗一下「文學巷」的場景,看到的是應用小說家李榮春、詩人縣長盧纘祥及登瀛詩社等膾炙人口的小說佳句、動人詩詞,再以鋼雕鏤刻及書櫃藝術裝置呈現出來的人文藝術巷弄
我來好好拍一下這樣的氣氛,但請盡量放低聲音,因為小巷子兩邊都是住家ㄡ
藝術巷在文學巷的斜對面,巷內有楊乾鐘老師的作品展示,當然還有許多藝術裝置,不懂藝術也沒關係,把這些賞心悅目的作品裝置拍下來就對了
不知不覺走到老街的尾端,這裡的橫排街屋,以傳統合院三間組合為架構,橫向組合的住商混合街屋,是頭城的一大特徵,其中以「源合成商號」及「陳春記商號」為代表作,大約都建於1920年,是屬於日治大正時期的建築,當時日本正推動西化政策,所以該時期的建築傾向西式立面
「源合成商號」為當時的米商,經營小賣的文市商貨交易為主,建築為三連拱之磚牆立面,搭配豐富的雕飾及洗石子來仿效石材效果,讓整體外觀顯得氣派。其建築形式為單進開三間,構造為硬山擱,紅磚牆上擱楹仔、桷仔、瓦養及及屋面瓦,亭仔腳則採磚砌圓拱與圓柱。臨街立面三連拱與洗石子圓柱相互輝映,女兒牆作泥塑牌樓,有花草裝飾,中書「源合成」
「陳春記商號」屬於磚造洋樓式的住商街屋,經營雜貨生意商號。面寬三開間,進深二進,第一進僅高一層,上有樓拱頂(閣樓),並於騎樓面開設小窗。第二進高兩層,為主要生活空間
磚造拱廊上的洗石子橫帶及女兒牆上的彩瓷,均為當時最常用的建築手法。連續的圓拱,於寬敞深遠的騎樓內,營造光彩交替的韻律感
第二進背面牆上的泥塑鱉魚洩水口,施工精緻,頗具巧思,整體建築呈現日治初期的風格
最後一站就是經過改建的「南門福德祠」,也代表我的頭城老街巡禮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