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假日,新竹以北是下雨的天氣,若是不甘心待在家中,想要出門健行一下的話,那就往中部跑吧,其實從家裡開車來到中部,才一小時多而已,所以面對未來的秋冬季節,多雨的北部地區不好出門,當日往返中部是個不錯的選擇
苗栗三義的火炎山環狀步道,放在我的口袋裡很久了,所以今天就來走一下,直接Google「火炎山登山停車點」即可,可將汽機車停在登山口對面的高架橋下,只是我7點抵達時,車子已經要停到蠻遠的地方,火炎山實在很熱門
登山口就在眼前
計畫一下今天的路線,我的計畫是走最大圈的順時針路線,也就是從火炎山步道上去(左邊橘色),然後從北鞍古道下來(綠色),再接回由右邊橘色、咖啡色路線,最後回到登山口,全長共計6.4公里
我在登山口前,整備一下裝備時,看到一群一群登山客排隊上山,果然這條步道超熱門
步道全長6.4公里不算短,是經典的健走級步道,相當適合我
步道才爬一下,應該還不到休息的時候,就看到一堆人聚集,原來是到了火炎山南峰,那就記錄一下吧
在「健行筆記」網站於2019年底舉辦票選台灣各縣市具備特色的步道活動中,「火炎山、南鞍古道〇走」為全台得票數第一的步道,這樣已經說明這條步道是相當值得探訪的
火炎山步道沿著斷崖建置,雖然可以享受到好視野,但是須注意不可太接近斷崖,以免發生斷崖崩塌而人掉落的危險
平常在國道1號看到火炎山的礫質惡地,今天我則在火炎山上俯瞰國道1號
火炎山是台灣北部少見的惡地,主要由礫石混雜砂土組合而成,因含鐵質甚高,所以風化後呈現紅棕色的火焰顏色,看起來像是熊熊烈火在燃燒,故名火炎山,從步道上看到的泥土礫石顏色,就知道這條步道與眾不同的地方
步道從1.0k~2.0k是欣賞礫質惡地的最佳區域,但是還是要重申三次,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步道從0k到2.5k,基本上是上坡步道,所以要欣賞惡地的地質奇景,是要付出一些汗水的
步道中有許多觀賞點欣賞大峽谷沖蝕溝惡地,其中1.8k處是最佳觀賞角度,但是不同地方的觀賞角度不一樣,所以我每一處都不會錯過
在大峽谷之前有一處小峽谷,可以先來暖身一下
火炎山上還保有目前台灣最完整的馬尾松原生林,再加上具有崩塌斷崖地理景觀,所以在1986年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在此設立「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就是眼前所看到的壯闊景象
欣賞景觀也要了解地質,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大多屬的泥質惡地,火炎山則是由礫石和砂土所組成的礫質惡地,礫石層由河流所夾帶的砂石在平原、河口或海濱逐漸堆積而成,因此多數的礫石是光滑而渾圓的
至於礫石惡地的形成,是經過蓬萊造山運動之後,被急遽抬升,終於竄出地表,而火炎山坡度大,礫石層的組織鬆散黏結性不強,所以岩石遭受侵蝕之後經常出現巨大的礫石流,反覆接受日曬風吹雨淋的侵蝕後,火炎山逐漸形成今日惡地的樣貌
來一張有圖有真相,步道就在斷崖旁邊,的確有種如履薄冰的感覺,由於最近地震頻繁,萬一當場來個礫石鬆動的話,人生就解脫了
沒看到1.8k最佳觀景點的指標,我想這裏應該就是了,附近也有其他觀景點,但是角度都差不多,記得請在護欄內觀景,以策安全
這個角度好,拍下絕美的火炎山地形,而且還要多拍幾張
過了2k後,火炎山地形結束,接下來就是要在上上下下的山稜線上行走
2.4k觀景台,展望相當良好,在欣賞火炎山峽谷地形後,也不要忘了欣賞一下田園風光,三義鄉、苑裡鎮、外浦區、后里區盡收眼底
續行,終於來到3.2k的大休憩區,這裡有相當多的桌椅供山友休息,甚至還有志工從山下帶上來的飲水,來到這裡也代表旅程完成了一半了,就好好休息一下吧
大休憩區也是個重要轉折點,可以直接折返回到登山口、可以接南鞍古道回到登山口,也可以繼續登頂後,經北鞍古道回到登山口,我的下一步就是登頂,然後從北鞍古道回去
從休憩區再走100公尺,即可登頂
紀錄一下,火炎山,小百岳No.35,標高602mm,一座三等三角點ê159號
我是聽從山友的建議,登頂完畢後,從北鞍古道下去,因為北鞍古道有兩處景點可以參觀,第一處就是眼前的斷崖景觀,所以我登頂後不折返,繼續走下去
這處斷崖似乎蠻刺激的耶,確實有點驚險指數
第二處景點則是三粒石土地公,據說有上百年歷史,是台灣最早期土地公的祭拜模式,在左右兩方及後方各豎起一塊石頭,上頭再壓一塊石頭,就完成了一間小小的「廟」,因此被稱為三粒石
再接下來就是回程,沿著北鞍古道回去,雖然步道的坡度平緩,但路面上有許多圓形的礫石,並不太好走,請寄得要攜帶登山杖,幫助很大
回程的叉路不多,只要看到往橋下停車場的指標前進即可
部分路段的大顆礫石有被整理放置,展現出志工滿滿的誠意
步道最後接回到產業道路,這裡有一些攤販,告訴山友們已完成火炎山的探訪任務,可以好好犒賞自己一下,清涼一下後再繼續前進
這個指標一定要拍,我今天走滿6.4公里的旅程
步道接回到大馬路上,右轉就是登山口,路邊一整排滿滿的停車,現在才來的山友已經停到很遠的地方了,我難得來一趟苗栗,待會去「火炎山生態教育館」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