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後龍的過港舊隧道是一處當地的小景點,屬於「海線鐵路」的一部分,雖然現在已經走入歷史,但苗栗縣政府已將這些遺跡整理成為觀光景點,所以是一處可以順遊的景點,而在入口處還附設停車位,直接Google「過港隧道停車場」即可
雖然停車位只有七個,但是今天是陰小雨的天氣,或許時間還早,所以遊客相當稀少,是一處清幽的景點,或許一個小時後人潮就會多起來
從小徑進入,小徑鋪上了象徵鐵道的枕木,表達這條小徑曾是當時海線鐵路的幹道,沿著鐵道就可以進入過港隧道,尋找海線鐵路的遺跡
哦!才走一下子,就來到第一座隧道,而右邊有一條小徑通往觀景台,先去看看吧
觀景台可以欣賞後龍海岸風情,以及台灣西海岸的招牌景觀-風力發電機,台灣西海岸相當適合風力發電,大量的風力發電機佇立在海上,相當的壯觀與美麗
觀景台上有苗栗縣政府於民國44年所立的一塊石碑,正面刻寫「過港貝化石層」,背面刻有「古蹟依法保存不得濫墾」,這是當時在闢建海線鐵路挖掘隧道時,發現此處具有百萬年歷史之過港貝化石層,故立碑銘文
接著進入隧道遺址參觀參觀,眼前的過港鐵路隧道是在日治時期大正11年(1922年)正式通車,共計三段隧道,海線鐵路的興建反映當時台灣經濟逐漸繁榮,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舊有縱貫鐵路(山線)面臨運輸瓶頸,因此台灣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海岸線鐵路
在縱貫線開始進行全面的鐵路電氣化工程後,「海線鐵路」及「後龍過港隧道」在民國62年正式走入歷史
「後龍過港隧道」擁有的三座隧道,其六個洞門的建造型式都不相同,呈現左右不對稱形狀,主要用途是輔助穩定邊坡
火車隧道內壁全以紅磚砌成,磚塊層層疊砌,形成優美的馬蹄鐵弧形,據說開鑿之時完全未用樑柱支撐,全利用拱型力學原理興建,而隧道弧形頂部紅磚之黑色痕跡,是火車燃燒煤炭燻黑所致,這是一道見證歷史的痕跡
隧道兩旁約每隔60公尺處,便設一個拱形凹洞,這是為了讓隧道內的工人緊急避車之用
隧道內的七彩霓虹燈光,除了提供光源讓行走安全外,更讓隧道增添美麗的風采
一號隧道的長度最長,為279公尺,漫步在隧道裡,最能夠好好體會這座歷史的遺跡
一號隧道巡禮完畢,而為了防範海風挾風沙覆蓋鐵軌,在一號隧道的南出口延伸20公尺作為明隧道
接著前往二號隧道,而在一二號隧道間有一條叉路,可通往海清宮,若入口處的停車場沒位子時,可以把車停在海清宮,再從那裏走進來
二號隧道長162公尺,隧道內部也有七彩霓虹燈裝飾
二號隧道內部比較明亮ㄡ,那是因為左右兩邊都有霓虹燈裝飾,比起一號隧道的單邊霓虹裝飾,更加璀璨,值得多拍幾張
隧道與隧道之間的小徑都有設置一些桌椅設備,蠻貼心的服務
三號隧道僅長56公尺,從入口就可以看到出口,而隧道內部沒有霓虹燈光,比較沒有看頭,旦既然來到這裡,還是要走完全程,過一下三號隧道
過了三號隧道後,後面就是很長一段自行車道,不知會通到哪裡,所以我就此折返
離開過港隧道後,我最後再拜訪一處小小景點,就是「過港貝化石層石碑」,是一處貝化石層的地景露頭,雖然只有一片岩牆,但是可以看到許多貝化石,此處已被政府評鑑為天然紀念物化石產地,所以值得紀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