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小暑假又來臨了,這次我全家安排中南部的旅遊,第一站先來到台中后里區的泰安車站,現在已被規畫成為泰安鐵道文化園區
泰安車站現在因舊山線停駛,所以現在不會有火車停靠,而三三兩兩來到這裡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來看看老車站及走走鐵軌,而我也相隔許久沒有規劃鐵道之行了,就利用小暑假連休,來個舊鐵道的懷舊之旅吧,而今天是個風和日麗天氣晴朗的日子,而泰安車站卻異常清幽,遊客稀少,讓我的心情著實更好了
我曾在5年前參加蒸汽火車CK124漫遊舊山線活動,當時火車曾來到泰安車站,所以5年後我又再度踏上這裡
泰安車站連同周遭的景物,目前已被規畫成為泰安鐵道園區,隨著舊山線的停駛,園區已由原來的運輸性質,便成為觀光性質,當然人潮反而沒有減少,多了不少想要來此懷舊的旅客
泰安車站是整個鐵道文化園區內的主角,所以得要了解一下它的歷史;泰安車站創設於明治43年(1910年),原稱「大安溪信號場」,當時僅辦理列車避讓及交會,大正元年(1912年)升級為「大安溪停車場」,大正9年改稱為「大安站」,最後在民國43年改稱為現今之「泰安」
泰安車站在初建時為木造建築,後因昭和10年(1935年)發生的墩子腳大地震,原木造建築傾倒毀壞,而後重建時將站房移至現在地位置,建築體也改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歷經三年多,於1938年完工
1935年的這個大地震規模7.1級,是台灣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稱為墩子腳大地震或關刀山大地震(或后里大地震、清水大地震),龍騰斷橋也是它的傑作,所以地震當時也毀掉了一大半的舊山線
現在的泰安車站為鋼筋混泥土磚造的建築,站房外牆為拉毛處理,迴廊則有廊柱環繞,廊道下的列柱由粗而細鼎立,洗石子工法細膩,窗戶皆為木窗上托式,歷史氛圍的特色相當濃厚
隨著舊山線在1998年停駛,舊泰安車站也歸於寧靜,而臺中市政府將這裡列為古蹟,並做為鐵道文化園區,這又是資產活化的一個案例,人潮則由過客便成旅客,讓這裡永遠不會冷冷清清
從售票口向站內看去,沒有等火車的過客,而今天的旅客也不多,所以我一家三口也算是輕輕閒閒的在泰安車站裡駐足
下一步就是月台,經過無人的收票口,停駛中的泰安車站,是不會有交通意外的
泰安車站的特色是站房主體低於鐵道軌面,所以需經過這一條防空洞式的地下道,上去到月台乘車
月台上的遮雨棚,是由1905年出廠的鐵軌搭建而成,其實沒注意時不會發現
現在記者所站位置是在鐵軌上,比車站的站房還要高,這是因為泰安站位於谷地中,為配合兩端路線的高度及路線縱坡限制,所以就形成了月台及鐵軌在上層,站房在下層的特殊設計
現在可以大膽的在鐵軌上行走,月台及鐵軌一直都會有遊客來體驗及懷舊,使得泰安車站在寧靜中仍然不失人氣,在眾多人潮中仍保有一分清幽,記得來月台及鐵軌拍拍照ㄡ
沿著鐵軌往北走一下,可看到右方的子彈型紀念碑【台中縣震災復興紀念碑】,這是紀念1935年大地震後,山線鐵道修復完成而設置的
紀念碑基座的日文刻記,記載著地震發生後鐵路沿線的隧道、橋樑、路基、站場的受損情形,並且花了三年的時間進行修復,終於在1938年竣工通車,所以建造了這一座紀念碑來表達當時的艱辛任務
看到指標「花樑鋼橋」了,就是大安溪鐵橋,這是我第二個拜訪的重點,沿著鐵軌就可以走到,我估算大約1公里的距離
現在正值中午時刻,家人不想在大太陽下走鐵軌,所以我就獨自去拜訪大安溪鐵橋
其實走一下就可以看到鐵橋了,那裏有人在拍照
看到有趣的畫面,又是火車從頭頂通過,這與平溪線的平溪車站一樣
蝦咪,施工中禁止進入,原本我不知如何是好,但看到有人在橋上拍model,所以我也比照辦理,從旁邊的小缺口進入
大安溪鐵橋是在明治36年(1903年)5月開工,明治41年(1908年)2月竣工,曾是日本政府運送物產及南北間聯絡的重要橋樑
鐵橋的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石沈箱,橋座是磚角石構成,屬「下承式曲弦桁樑」(俗稱花樑)橋,由10孔62.41公尺花樑構成,全長637.39公尺,這種兼具力與美的結構設計,為罕見之交通工藝品,由遠處觀望時氣勢雄偉
大安溪鐵橋在1935年的大地震時也無法倖免遭受損壞,大地震後有進行抽換鋼樑的補橋工程,但外觀上看起來與初建造時並無明顯差異,但補強工程後反而能承載更重及更多班次的列車
雖然我偷闖進來了,但還是不要太過分,在橋頭這裡拍幾張就好了,以長焦段的鏡頭可以拍下這一座相當美麗的橋樑
隨著舊山線的停駛,大安溪鐵橋也走了歷史,但是這裡仍保留濃濃的鐵道風情
我在鐵橋上只逗留了一下,就迅速趕回來與家人相聚
泰安車站前的泰安老街,在週六上午時刻,人潮不多,店家老闆娘說下午就有不少遊客來
我記錄幾張老街的風情後,接下來要去覓食了,今年小暑休旅遊的第一站在此完美的結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