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我對台灣原住民的印象,主要在高山族(山地原住民),而平地原住民,除了噶瑪蘭族(宜蘭)外,其他族群並不是那麼熟悉,今日來到采田福地,它是平埔族原住民中一個族群(道卡斯族)的祠堂,所以能夠讓我增廣見聞一下,多多了解台灣原住民的文化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要了解采田福地,就要知道平埔族的歷史,采田福地舊稱竹塹社公館,或稱采田宮,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祭祀祖先與福德正神的廳堂,也是全台最具規模的原住民祠堂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竹塹社在乾隆23年(1758年)因協助清廷平反民亂有功,朝廷賜「錢、廖、衛、潘、三、金、黎」七姓,而1760年祠堂落成,命名為「采田福地」,奉祀土地神及祖先牌位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采田」合兩字為(番),而「福地」為漢人土地公廟,所以就可看出竹塹社漢化的痕跡,這也是「采田福地」在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原因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采田福地雖是小型的祠廟,但確是道卡斯族竹塹社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平埔族漢化過程中的歷史見證,極具人文歷史的文化價值,目前被列入縣定古蹟保留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現在的采田福地,為單進單護龍三開間的燕尾翹脊硬山式廟宇,外觀沒有一般漢人祠堂的豪華與細膩,建築形式也無太大差異,而現在周遭已是一般民宅林立,所以采田福地已與一般鄉民的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三開間建築的明間採退凹的正面,由三樘木質格扇組成,門楣上安方形門簪,篆刻「常春」、「文光」,上有金字橫額題:「采田福地」四字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中央實心板門彩繪門神,同一般廟宇的形制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進入廳內,可看到乾隆25年(1760年)乾隆皇帝御筆所賜的「特封 義勇可嘉」,但這是後來才摹刻的仿品, 真品據說在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年)舉行台灣始政40週年博覽會時,被台北博物館借去展覽未還到現在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正廳供奉地神富媼(潘王爺),神龕上刻有蕃釐保障,由於日本的漢字將「番」寫做「蕃」,因此可以推知神龕應該是日治時期的東西,但現在這個神龕感覺是新品,所以應該也是仿品才對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左右兩側分別安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神位」及七姓歷代始太高祖考妣神位總牌及香爐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廟內白灰牆壁與卵石牆基,給人粗曠簡樸的印象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外神桌則奉祀村民新雕刻之土地公和土地婆神像,充滿祥和及給人和藹可親的感覺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走出室外,寬廣的前埕是由新竹縣政府補助及社區發展協會自籌經費,將此公共空間進行規劃,除了提供孩童學習民俗技藝外,並做為居民休憩的場所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小小的一座祠堂,香火卻很鼎盛,當地居民虔誠的信仰,祈求家人的平安喜樂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我相當喜歡燕尾脊的造型,特別拍下來後,結束采田福地旅拍任務

采田福地‧體驗平埔族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