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文昌祠、書院,是我常常會拜訪的三種寺廟,當然這三種寺廟分佈在全台各地,要一處一處地去拜訪,而今天我就來一次全部拜訪吧,「鹿港文武廟」就是這樣的一個配置,是武廟、文昌祠、書院聚集在一起的寺廟建築群
鹿港文武廟的所在位置因為遠離鹿港天后宮周遭熱鬧的商圈,所以人潮相對較少,廟前有寬廣的停車場,停車應該不是問題。而進入廟區後,就可以看到武廟、文昌祠、書院三廟並排、比鄰而居
雖然三間寺廟在一起,但是興建與整修的歷史卻不相同,這好像雖然是三兄弟但是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不同,而目前所看到的樣貌,則是在2005年整體修復完成的結果
面對三座廟宇建築,由左至右分別為武廟、文祠、文開書院,每一座廟宇興建所象徵的意義各有不同,文祠的落成,代表鹿港詩學的起源,是當地文人的信仰中心;武廟的宗教信仰,見證著鹿港商業繁華的過往;文開書院的設立,孕蘊出無數儒子登科及第,讓鹿港文風享譽全台,而不同的象徵意義卻都見證了鹿港的發展史
接著我開始一間間的拜訪,就先從武廟開始吧,武廟興建於嘉慶16年(1811年),次年完工,主祀武聖「關聖帝君」
眼前的武廟建築,看起來很新穎,那是因為從興建至今,不斷有整修的記錄,其中最主要者為咸豐4年(1854年)和光緒8年(1882年)的兩次重修,規模皆是抽換石柱的大工程,而在日治初期,文武廟曾充當日軍營舍,並曾一度做為鹿港公學校教室
由於鹿港從清領至日治時期,都是商業重鎮,而武廟是當地人祭祀的重點,使得武廟建廟至今一直香火鼎盛
武廟的格局為二進兩廂及左右對稱的平面配置,中軸線明顯,是傳統建築主從分明的空間體系,其中中軸上的正殿尺度最大,代表其尊貴的位階,而山門的平面尺度雖比廂房小,但在台基與屋宇高度皆高於廂房,顯示出次要的位階
當由外部空間進入廟中時,有主次兩條動線,主動線就是中軸線,由山門經過正殿前御路,直接進入正殿,;次動線則由過水廊進入次入口,先經過左右兩邊的四柱亭,在由正殿前的階梯進入正殿
正殿為主要祭祀空間,所以從建築屋宇的高度來看,正殿是最高的建築,再來由高至低正殿、山門、四柱亭、廂房、配殿、過水廊,反映出明顯的廟宇主從關係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關公相當擅長理財,曾經設簿記法,並發明《日清簿》,即現在商人所使用的流水帳,同時關公也是重義的好漢,象徵著商人合夥做生意時講究義氣,所以也被商人奉為守護神之一
武廟因經過多次整修,所以眼前的建築無法反應出兩百年的歷史,那就抬頭往上看一下匾額吧,原本正殿內有嘉慶16年(1811年)「藻耀海天」與咸豐4年(1854年)的「峻極于天」匾,是武廟的重要文物,但目前只有看到「峻極于天」匾額,我有詢問遊客中心的導覽員,他也不知道「藻耀海天」匾額放在哪裡,這可是兩百多年歷史的證據,可能太珍貴了,所以收起來了吧
整個武廟的參拜順序,有七座香爐,請依序參拜
第七座香爐引起我的興趣,這隻馬叫做赤兔馬,是關公的坐騎,在三國演義裡描述著,赤兔馬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此馬本是三國第一武將呂布坐騎,呂布為曹操所殺,曹操將赤兔馬轉贈給關羽
中間這一座寺廟為文祠(文昌祠),在嘉慶11年(1806年)經地方士紳響應捐建,是三座寺廟中最早興建的
文祠、武廟完工不久後,隨即受到風雨侵蝕,有傾倒的危險(不知是否偷工減料),於是當地仕紳便於嘉慶24年(1819年)集資整修完工,這是唯一的一次文祠、武廟一同整修,之後兩廟的整修工程皆是分開進行
文祠也與武廟一樣,經歷了許多次的擴建整修,才有今日的規模,所以文祠也是相當新的建築,而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清嘉慶24年(1819年)「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清光緒8年(1869年)「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悠久歷史的的重要文物
文祠的空間佈局為二進帶一廂房,建築平面配置空間在主要中軸線上依序為:山門、正殿,與武廟一樣也是主從分明的配置分佈。由廟外進入山門,中軸線上會先經過御路,再進入主祀正殿,兩旁過水牆為次入口,連接廂房與正殿
文祠面寬三開間,自平面空間看來正殿空間尺度最大,正殿屋宇與地坪高度最高,顯示出主祀空間的崇高地位,而山門次之
文祠初建時主祀文昌帝君,從祀天聾地啞,配祀魁星帝君和孔子。日治時期大正3年(1914年)重修之後,改主祀為五文昌帝君(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文衡帝君)和孔子畫像,左右則配祀天聾和地啞
文祠的香客人氣不錯,凡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都會來此走一遭,或許我未來也會帶著子女過來「有拜有保佑」一下
文、武廟中隔一院,內有「虎井」一口,號稱「蓬萊第一泉」,當然現在已塵封已久了,設置一座涼亭,表示這口井也算是重要歷史文物
第三座寺廟為文開書院,興建完成於道光7年(1827年),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字文開),故取名「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經歷了民國64年火災及民國88年九二一震災的兩次整修,恢復了原來的建築風貌
文開書院並非正式官方儒學機構,因此所有開銷除了仰賴地方仕紳資助外,剩下的就必須自給自足,在三川殿旁有1塊清道光27年(1847年)「公業條款」碑,敘述兩位鹿港同知為文開書院籌建的田租,作為書院經費來源,此碑文也是目前文開書院重要的歷史文物
文開書院的平面佈局包括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木構件保存道光年間的建築風格,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民國64年(1975年)文開書院遭到回祿之災,正殿及後堂燒燬,目前三川殿的木架構仍保存原有棟架
空間佈局上仍是強調中軸對稱,縱深朝三進兩院發展,山門面寬為三開間,由外進入山門,進入最重要的祭祀空間
各殿的屋頂形式也顯示出尊卑主從的地位關係,正殿屋脊採歇山式,顯示其神聖的地位,其次為後堂,屋脊採硬山,前堂背側屋脊為捲棚,山門則為三川燕尾脊歇山式
文開書院主祀朱熹(朱子),從祀八賢(沈光文、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薦、郭貞一、藍鼎元),八賢都是當代讀書人崇拜效法的古聖先賢
朱熹是南宋理學集大成者,一生致力於教學,被福建泉州人視為當地大文豪儒士,也因此泉州墾民來臺開墾,創辦學院或文昌祠時,多數會供奉朱熹,而鹿港為泉州移民的大本營,奉祀朱熹就有軌跡其可尋
一次能夠拜訪三座寺廟,相當難得,或許在台灣早期政經重鎮的鹿港,才會有這樣的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