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現在位於后豐鐵馬道所經過的大甲溪鐵橋南側入口處,但我不是要來騎自行車的,我是要來拜訪舊山線的美麗遺跡-大甲溪鐵橋,為了避免假日在10點以後,整座橋上都是人潮,所以我早一點來拜訪這座橋樑,果然幽靜了許多
后豐鐵馬道是一條相當受歡迎的自行車專用道,這一條旅遊絲路周遭也形成了產業鏈,提供旅客在旅程上的各項服務
在大甲溪鐵橋的橋頭處有展示舊有的橋墩遺址,這是原有橋墩在水災倒塌後,經拆解保存於此,提供旅客欣賞原日治時期的砌磚時混和構造工法
咦!為何橋頭有阿兵哥站崗,原來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的警備總部(現已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主要負責國內各縣市警備治安,當然也包括重要的橋樑安全,而舊山線沿線的9座隧道及4座橋樑都留下當時的警戒崗哨及設施,作為過往時代的回憶
上橋走走吧,只有在清晨的時候,才可以拍到寂靜的橋樑
大甲溪鐵橋,又稱大甲溪花樑鋼橋,從興建至今已逾100年,除了具有歷史價值外,橋墩及橋樑型式多樣,花樑鋼架合併了台灣早、中、晚期的工程特色,所以在造橋工藝上也具備了建築藝術價值
這一座橋樑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對臺灣的天然資源作詳盡的調查以資利用與開採,自1899年起,以劉銘傳興建的鐵路為基礎,繼續往南延伸至高雄,全程歷時九年餘,終於明治41年(1908年)完成后里、豐原之間山線鐵路,且於當日開始啟用
橋樑的原設計是採下承式曲弦桁架共六座,總長382.2公尺,高度為11.6公尺,而現在的鋼製桁架則是在1964年完成抽換為下承式華倫式桁梁,鋼材由臺灣鐵路局鋼樑廠製造,台灣目前碩果僅存的幾座鋼桁架橋之一,與大安溪鐵橋和下淡水溪鐵橋形式相同
鐵橋跨越大甲溪中游,是原本縱貫鐵路重要的南北之間的聯絡橋樑,而1997年舊山線后里-豐原段停駛走入歷史,並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油漆整修後規劃為后豐鐵馬道的一部份
在橋上可欣賞大甲溪的風光,大甲溪為全台第五長的河流,也是中部重要的河川,平常溪水量已經不大了,現在再加上中部很久沒下雨,溪水更是乾枯見底
山坡的樹林染上一層紅黃菊的新衣,頗有深秋季節來臨的感覺
火車過橋樑的畫面,有幸遇到一定要拍下來,雖然石化廠的煙囪很煞風景
鐵橋末端連接9號隧道,舊山線共計有9個隧道,其中9號是最長的隧道,長1269.5公尺,已有近百年歷史,至今結構良好,隧道內有通風及照明設備
我僅在隧道入口處逗留一下就折返
382公尺的長度其實要走一下子,就當作是散步,尤其在這空曠及視野良好的地方
回到原來入口處後,我想看一下橋墩的結構,所以走到橋旁邊的小路,找個可以看到橋墩的角度,5座橋墩之中,最前面的應該是P1及P2橋墩,被雜草所遮蔽,而眼前這三座橋墩是P3~P5橋墩
每座橋墩分為三層,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石沈箱,橋墩則以磚角石構成,但P4&P5橋墩則是重建過,所以是比較新的顏色,而5個橋墩則搭配6組衍架
由於北部已連續幾週陰雨綿綿,所以我一大早從台北衝下來,台中的天氣果然不一樣,相信待會陽光就會出來見客了,我繼續前往下一個旅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