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特別夜宿台中公園旁的飯店,要來好好拍拍台中公園,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除了綠草如蔭以外,有許多歷史遺跡在裡面,下午check in之後,先到公園探探路,沒想到公園裡的外勞滿坑滿谷,擠滿了人,讓我完全不想拿起相機,只能先繞一圈熟悉環境;晚上原本要拍夜景的,又碰到下雨,所以就只能等到隔日清晨了
悠久的歷史及園內的遺跡,都說明了台中公園不只是公園而已
台中公園原為岡阜起伏、濕地、刺竹林與墓地錯落之地,因居大墩高地而俗稱砲台山,明治36年(1903年)整地闢建成公園,占地約26000坪,同年亦將園中的凹窪濕地整成日月二池
在1903年時,台灣總督府花費了二萬二千元來進行「台中市區計劃」,其中將「台中公園」的興建包括在內,而公園的土地除部份公有起外,也由霧峰林家捐贈不少土地,並發動民眾募集興建費用,在1903年10月28日正式「開園」
台中公園是日本在臺灣所進行的西式建設,因此屬於歐洲式的庭園風格,後來融合了日本「築山林泉式」的風格,以及光復後的中國式風格,所以台中公園為多種風格之綜合體
台中公園位於台中市中心,為台中市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從創立以來就一直深受台中市民的喜愛,園內的多項遊樂設施,已成為一個假日闔家團聚出遊的好地方
我的旅拍路線是沿著日月湖周遭繞一圈,當然首先會看到日月湖內的划船設備,這是從日治時期使用至今,是歷史悠久及台中市民休憩的設施
園內有一座放送播音台,是1935年所建造的廣播擴音台,為磚石結構、銅製屋頂的建築形式,小屋頂具有日本傳統建築的風味,前一陣子我到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時也看到有一座
播音台是台中放送局(JFCK)所興建,作為公共收音使用,一般台灣人稱之為「放送頭」,台灣光復後由中廣接收使用至1960年後才停用,現在播音台己無播音功能,已成為園內的裝飾物
砲台山原是東大墩孤丘,為台中市第一高峰,海拔高度89公尺,由於砲台山在台中市區居高臨下的地勢;因此1895年時日本攻打台灣時,陸軍就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對抗台灣反抗軍的進攻,所以被稱為砲台山
砲台山上有棵珍貴的爪哇合歡老樹,是公園的精神象徵,據說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遭盟軍轟炸時,台中市民常爬到爪哇合歡樹頂上來觀察敵情
這座抗日紀念碑興建於1908年,原本是為了紀念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台灣的貢獻,台灣光復之後為了要掃除日本統治陰影,台中市政府決議拆除此雕像,並改建為抗日紀念碑
砲台山上有一個地籍測量用的三等三角點,高度為海拔89.598公尺,是日治時代日本人為執行台灣地籍調查,於1898年所設置的最原始基準點,為台灣第一個三角點
許多當地居民都在清晨時光來此散步、遛狗、聊天,只是不知道他們心目中對於台中公園的印象是否只是一座公園而已
望月亭的由來為台灣巡府劉銘傳欲將省城由彰化遷至大墩(台中),並作為台灣省府城,故於1889年開始,派台灣知縣黃承乙建造八門四樓,其中大北門名為坎孚,樓名為明遠,即望月亭的前身
日治時代的台中因實施都市改正計畫而動工拆除城垣,只剩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最後在慶祝台中公園落成(1903年),由當地士紳提議留個城門作為紀念,才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小丘間現址
北門樓的特色為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於光緒17年(1891年)所題,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為公園內歷史最悠久的紀念物
北門樓於1948年由台中市長陳宗熙重新整修,並改名「望月亭」
更樓原本為清朝富商吳鸞旂家中之更樓,建於清光緒年間(1880年代),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是目前全省碩果僅存的一座更樓
台中建省城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命吳鸞旂為總理,負責興建省城等事宜,吳鸞旂為了要招待貴賓及大官員,就在台中地區興建公館,而更樓則是其公館建築的一部份
吳鸞旂公館約在1980年代拆除,而為了要保存其公館遺址,台中市政府特地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並於1983年完工,為目前台灣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物
更樓又稱鼓樓或譙樓,在設計上,下為門上為樓,用以遠眺守望並敲鑼擊鼓,以報時刻;在門旁有一對聯:「欲登高處窺四野,且聽譙樓報幾更」
更樓的建築為兩式門樓,歇山式加上燕尾脊的屋頂,上層為門房,四周有小欄杆和花磁磚片裝飾,壁上磚工細緻,是全台數一數二的優良更樓建築
孔子紀念像是在1973年政府為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由台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的
孔子紀念像的現址之前是日治時代的台中神社,落成於大正元年(1912年),後因太平洋戰爭期間,為加強宣傳皇民思想,於是將台中神社擴遷至現在的雙十路,即現在的「台中忠烈祠」
現在孔子紀念像的位置即舊台中神社的舊址,周圍放置了當時台中神社的遺跡如石砌台基、銅馬、石獅、17座奉獻紀念碑
台中神社的鳥居在台灣光復之後,被推倒並丟棄在一旁,直到2000年時,台中市政府將神社的鳥居重新找回,並補了二根石柱,放倒在原地
周遭的主要景點拍完後,重點留在最後,就是日月湖的景致
寧靜的日月湖讓水中倒影清晰可見,透過相機的描述,也讓倒影及實景分辨不清
將畫面旋轉180度,誰是實境?誰是倒影??
中山橋是連接到湖心島的橋樑之一,原名「一號橋」,於民國74年間改建,橋上欄杆漆為紅色,搭配周遭綠樹及水中倒影,美不勝收
我跨過中山橋到池中小島,參觀園內最知名的湖心亭
在明治41年(1908年)台灣的縱貫鐵路線全通,選擇台中公園為慶祝大會會場,故在日月池中築亭,命名為池亭,以提供日本皇室閑院宮戴仁親王觀賞及休憩
池亭為雙併式尖頂涼亭,水面及以下的基座主要以混泥土柱支撐,基座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外圍以鑄鐵式欄杆為護欄,屋頂為四脊圓弧交叉頂高設計的特殊造型,在台灣所未見
池亭是當時親王接見文武百官及接受謁拜的場所,在慶祝大會當日行程,親王出入池亭便有四次之多,時間也最長
池亭在翠綠林木中,以潔白亭榭之身浮於日月池之上,已成為台中市知名地標,並於1999年公告為市定古蹟,改名為湖心亭
湖心亭在日治時期是不開放給民眾自由進出的,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光復,終於開放給市民參觀、休憩之用
日月湖原本為自然水塘,後經人工整修為美輪美奐的湖泊,面積約有4100坪,不時可看到情侶於湖中划船,成群鴨鵝優游湖中,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中正橋也是連接到湖心島的橋樑之一,原名「二號橋」或「虹橋」,原本為木造橋樑,民國61年改為RC橋
改建過後的中正橋,為雪白的扶手搭配深紅瓦牆色的牆身,顏色對比明顯且古色古香
從中正橋走出湖中小島時,整個台中公園的重要景點都已完成旅拍任務,接著就隨意漫步公園,並且隨意寫真
網球場外的勝利碑原名昭忠碑,是為了紀念1895年日本攻打台灣時所犧牲的上千人而設立的,台灣有許多地方都有勝利碑,台中市則在台中公園內設立,勝利碑原本不是在網球場邊,後來才被移到此
最後在戴仁親王手植樟樹紀念區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