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離家不遠,但泰山區都一直沒來過,所以今天選擇泰山最古老的寺廟當作旅拍對象。頂泰山巖是泰山居民的信仰中心,但今日到此,廟裏卻相對幽靜,人潮很少,當然這很符合我的喜好,我可以慢慢欣賞它的建築之美。
我從泰山明志路轉入頂泰山巖的山門,此處附設停車場,停好車後就開始頂泰山巖的旅拍任務,我從斜坡入口處進入,兩盞石燈籠佇立於此
眼前的頂泰山巖為泰山區最古老的寺廟,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在大崎頭台地的山腳下,故又稱為「崎仔腳廟」;頂泰山巖建於清乾隆19年(1754年),由李序彥、李序原等當地鄉紳所捐建,初名「福山巖」,由福建省泉州安溪之彭內,迎祖師神像來台崇祀
頂泰山巖在清咸豐三年(1853年)時,由於發生漳、泉械鬥而被焚毀,後由當地士紳李符記捐地,並出面邀集七股人捐資改建,同時更名為泰山巖
頂泰山巖先後在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年)及昭和7年(1932年)進行重修及重建,奠定了今日所見規模及格局;而民國61年再度進行的重修,就成為今日的風貌
廟中的石雕牆堵及石柱多為昭和7年重建時之作品,由著名匠師陳應彬及徒弟黃龜理所完成的,陳應彬負責結構部分的大木作,黃龜理則負責花部雕刻部分的小木作,兩位均是著名漳派匠師的代表人物,我在其他著名的寺廟旅拍時也看過,如大龍峒保安宮即是其重要代表作品
頂泰山巖的「頂」字主要是與「下泰山巖」區分,因頂泰山巖信眾漸多,下山腳的信眾朝山不便,故地方人士遂倡議分祀,在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立下泰山巖於溝仔墘街
頂泰山巖也是泰山區名稱的由來,泰山區是在民國39年與新莊區分治下新設的行政區域,因泰山巖的香火頂盛,遠近馳名,所以這處新的行政區域便以「泰山」二字命名
前埕相當寬廣,是水泥造的人工平台,今日現在信徒不多,環境上相當清幽,我準備入內開始欣賞頂泰山巖的建築了
來一張正面照,頂泰山巖坐西北朝東南,是一座面寬九開間帶、兩護龍的兩進兩廊配置的廟宇建築,建築臺基高達五階,使整座建築看來更為壯觀;前殿屋頂及兩側山門皆為重檐形式,正面看來如三座並排的廟宇,兩側則有新建的鐘樓和鼓樓
先從屋頂看起,屋脊形式為燕尾脊,並搭配「雙龍搶珠」之造型
中央前殿採石雕牆堵構成,從蟠龍柱或牆面石雕來看,均是日本昭和時期的臺灣傳統風格
廟內樑柱及木雕皆為兩位大師作品,這些木石雕刻及彩繪書畫等裝飾,均取自於傳統民間故事及演義小說等題材,同時也反映了社會變遷等思維,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前殿門前分別建置石鼓、門枕石及龍柱,這是標準配備
龍柱下方的柱礎為八角柱,除象徵八卦外,亦可防水滲入木柱,而其上的水族題材雕刻亦可增加美觀
石堵的雕刻相當精采,由上而下分別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及堵腳五個部分,猶如人直立之各肢體
三川門兩側分別為龍堵及虎堵,即左青龍右白虎,一般是由代表左門入廟,右門出廟,這也是標準配備
三川門的門神,中間門神的左右分別為秦叔寶及尉遲恭,左右門的門神則為風調雨順四大天王,也都膾炙人口的人物
正殿主祀顯應祖師,是清水祖師的分身之一,台灣民間通稱為「祖師公」,另在東西廂分祀地藏王菩薩、太歲星君、文昌帝君、註生娘娘、財神爺等眾神
正殿兩旁為書卷竹節窗,窗櫺以五支竹子為支條(陽廟使用奇數),雕刻相當精細
寺後方有福德正神小祠,幽靜的佇立在此
今日信徒不多,整座廟宇隨我逛,畢竟已經一陣子沒有拍寺廟了,此時的我當然隨心所慾,處處拍下頂泰山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