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已經很久沒有去寺廟旅拍了,這一次我選擇國定一級古蹟的鹿港龍山寺,在非假日的今天,除了一團團短暫來去的旅遊團外,龍山寺內外的人潮不多,感覺相當清靜,我也趁這個時候,好好拍拍寺廟之美,重溫寺廟攝影的喜悅。

鹿港龍山寺隱藏在巷弄之中,附近停車位不好找,我勉強路邊停車後,開始龍山寺旅拍任務,首先來一張廟前廣場全景,現在空無一人,只有一隻慵懶的小狗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關於鹿港龍山寺的歷史、建築、神祇、人文等等,在官網上都介紹得很清楚,而且篇幅甚多,可以讓人好好研究很久,我就是其中之一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龍山寺之所以被指定為「國定古蹟」,悠久的歷史是基本的條件,在現址的鹿港龍山寺,是清乾隆51年(1786年)遷移過來的,算一下有228年的歷史了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鹿港龍山寺最早的創建年代相傳在明永曆年間,文獻顯示應該是泉州先民移民來台時,自安海龍山寺迎請觀音菩薩佛像,於鹿仔港舊河道邊的暗街仔結廬為寺(現在的大有街)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鹿港是清朝官方繼鹿耳門後,設立的第二個港口(因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港口的設置讓鹿港日漸繁榮,連帶使得龍山寺的信徒也日益增多,原本位於暗街仔的龍山寺,便顯得狹小,故才在清乾隆51年由當地仕紳籌措遷移至現址,縣志即以此年為龍山寺創寺的年代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鹿港龍山寺自乾隆51年(1876年)開始遷建,歷經十餘年間兵禍政爭延宕與地震天災的毀壞,終於在多次陸續修繕後,於嘉慶年間(1798年)才有較完備的規模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鹿港龍山寺在道光9年經歷一次重修,道光11年(1831年)重修後的龍山寺,為三進二院的格局,並已具備了山門、五門殿、戲台、正殿及後殿的建築,在廂廊這裡可以看到重修龍山寺紀念碑,年份就是道光11年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龍山寺在咸豐2年再度大規模重修,重修的原因,依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受到地震的嚴重損害,並於咸豐8年重修完成,現在正殿上方就放置了當時鄉紳的獻匾「慈靈顯應」、「普濟群生」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鹿港龍山寺同樣在日治時期也受到日本文化的洗禮,包括興建學校、改祀日本佛教的神祉等等,並在昭和10年(1935年)因大地震而進行重修,並敬獻「法海慈航」匾額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鹿港龍山寺在戰後的民國49年,終於由台灣人接手成立管理委員會,期間在經過幾次的災害重建,所以龍山寺的歷史就等於是鹿港的歷史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對我而言,這些具備上百年的建築,是最直接的歷史遺跡,也是最能彰顯百年古剎價值的具體證據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看建築先看格局,鹿港龍山寺的建築格局為三進二院,由前至後依序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而現在的建築大體仍然保留自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龍山寺面寬34公尺,進深175公尺,佔地1600餘坪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我要從山門開始慢慢地欣賞,山門共使用12根木柱,兩根石柱來支撐屋頂,木柱底端為覆蓮式造型的柱珠與磉石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從山門進入龍山寺,畫面一大半都是寬闊的前埕,地面則舖滿大陸泉州石材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前殿的石獅不是放在門前,而是放在兩旁的花圃內,這一對青斗石雕刻的獅座,為嘉慶3年(1798年)由泉州及澎湖兩位信士所敬獻,畫面裡的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石獅身體的姿態相當獨特,而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可顯現出匠師的功力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龍山寺裡的「惜字亭」,伴隨著龍山寺一起走過歷史,所以也都會被當成歷史文物介紹,而「惜字亭」本身甚至也會因為歷史意義而被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像我去過的龍潭聖蹟亭與樹林聖蹟亭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以欣賞建築而言,我認為前殿更甚於拜殿及正殿,再加上大部分的信徒都集中在拜殿祭祀,所以停留在前殿的信徒並不多,更加可以好好的欣賞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龍山寺的前殿開有五扇門,稱為「五門殿」,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形式則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五門殿前有一座寬闊的「御路」,為平整的花岡石所舖設,御路一般為寺廟中神明進出的通道,禁止民眾由此處進入寺廟,而需從兩旁的台階拾級而上;御路無繁複的圖案雕刻,更襯托出五門殿的宏偉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龍山寺各殿的木雕時期不太相同,其中五門殿、正殿的木雕為道光時期的風格,拜殿的木雕為咸豐8年(1858年)重修的作品,後殿則為昭13年(1938年)重修的作品,比起許多光鮮亮麗的新建寺廟,這些百年歷史的藝術作品,值得一看再看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拍下這一排前簷的吊筒,吊筒刻有各式各樣裝飾古錢或蓮花的花籃造型,正面並裝飾有飛天、鳳凰及三腳蟾蜍等木雕,吊筒後方的斗栱則採碗型的斗及關刀型的栱,為泉州溪底匠派的做法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一扇木雕窗可以包含許多內容,龍山寺五門殿兩側的夔龍窗,圖案中蘊藏兩儀、四象、賜福、八卦之象,這樣的木雕窗,我若沒有作一些研究,通常很容易就會忽略的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五門墊及兩端次間的木雕,各有名堂,從代表四靈的「鳳麟鶴龜」作品、「螭虎團爐」作品、「博古花卉」作品,精緻的雕刻及構圖,到現在還深受鹿港木雕匠師所推崇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石雕部分的材料以台灣北部的觀音石材為主,首先來欣賞龍虎藝廊的「四大天王」石雕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再來一對五門殿兩旁的龍、虎堵石雕,均採用深浮雕方式,這是台灣寺廟的標準雕刻題材,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觀念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五門殿身堵的博古石雕採深浮雕,分別代表「香、花、燈、果」,為禮佛時的四種基本物品,而香爐整體造型象徵「福祿壽」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石鼓與石枕同樣是標準配備,這種用來鞏固門柱及門扇的石材,也可擁有非常高的藝術成分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建築基座也不要放過,五門殿兩旁磚柱下方馬櫃台的石雕是龍山寺建築基座的特色之一;龍虎邊的石雕分別為「三腳蟾蜍」及「螃蟹」,有「金榜題名」及「科甲高中」之意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最重要的石雕作品非龍柱莫屬,五門殿的龍柱為單龍蟠圓柱,為道光11年(1831年)重修時的作品,材質為花崗岩礱石,龍柱上的飛鶴及靈芝象徵「十全十美」、「長壽如意」的涵意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五門殿的彩繪部分先看門神,五門殿的彩繪施作時間為民國52年至53年,門神則是膾炙人口的「韋馱、伽藍」門神及佛教的「四大天王」,但或許受到日曬影響,斑駁的情況較嚴重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八卦藻井彩繪是在民國53年完成,目前保存的相當完整,記得要抬起頭來慢慢欣賞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五門殿後方連接著戲台,戲台突出於中埕,是鹿港龍山寺相當獨特的地方,戲台的三重屋簷及多重木柱林立,相當具有傳統建築的藝術價值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加入人的比例就可以知道戲台的寬廣了,戲台四周木柱林立,與山門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戲台兩側的通樑置於五門殿的壽樑上方,可減少柱子的數量,同時可增加戲台的空間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再度欣賞戲台上方的八卦藻井,這是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是在道光11年(1831年)重修時所興建的,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也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戲台屋簷的下方墀頭處,可看見大象的泥塑造型,施作於民國50年代重修時,由於大象是佛教的聖獸,也是普賢菩薩的座騎,所以在佛寺建築中常可看到大象的裝飾造型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接著往拜殿及正殿走,在中埕兩端有彰化縣政府列管的珍貴老榕樹,樹齡約215年,植樹的位置在視覺上把中埕的寬度縮小,再搭配我的廣角鏡,營造出前後的深度感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拜殿的建築為咸豐年間所興建,為三開間的建築格局,殿宇共有八根木柱支撐,後排木柱與正殿的木架構互相連結;拜殿是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此處的寬廣空間正好提供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拜殿屋頂的木架構建築為二通二瓜捲棚式造型,從瓜筒及斗栱的造型看來,是泉州匠派的工法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硬山式屋頂的馬背造型分為金木水火土,拜殿屋頂的馬背為四個銳角造型,為火形馬背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拜殿壽樑與木柱交角處,有一對龍頭魚尾特殊造型的木雕,為龍生九子中的「螭吻」,「螭吻」生性好吐水,所以有防火災的喻意;文人視此造型為鰲魚,有「獨佔鰲頭、科舉高中」的意涵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因為多次重修的關係,所以在拜殿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木雕作品,除了極富藝術價值,也為龍山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拜殿的龍柱為圓形的花崗岩石材單龍蟠柱,於咸豐2年(1852年)重修,龍柱的造型為清中葉台灣龍柱的代表佳作之一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正殿面寬五開間,目前仍保留道光時期的建築格局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正殿兩旁以八卦門連接兩廂廊,形成正殿與廂廊之過水廊道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正殿是信眾膜拜的地方,我帶著相機,不好意思一直拍,所以快速拍了幾張,首先朝屋頂拍一張,這裡面有太多的文章了,如「舉架」的結構、三通五瓜木架構等等,以及加上拜殿共計52根柱子,是台灣傳統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築之一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正殿屋頂也有一些泥塑與剪黏,如後方屋簷的「大觀在上」泥塑、垂脊下方有四個人物造型、以及正脊上方有「雙龍護塔」的剪黏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正殿的彩繪還是以民國47年門施作的神彩繪為代表,共計有三對門神的彩繪作品,正門門神為佛教兩大護法「韋馱」與「伽藍」尊者,兩旁側門門神則為「四大天王」,與五門殿相同,但型態則略有不同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拍下民國50年的楹聯書法,是龍山寺在民國50年重修時,邀請當時如于右任院長等等的知名書法家題字,並與鹿港當地的書法家相呼應,使得正殿又增添一些人文藝術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龍山寺正殿主祀佛教觀音菩薩,配祀韋馱、伽藍尊者為二大護法,另供奉十八羅漢、境主公、註生娘娘,我拍一張記錄一下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第三進的後殿是在昭和13年(1938年)進行重建的,為單簷硬山式建築及燕尾脊屋頂,殿宇面寬五開間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後殿內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至於木材的取得,由於施作當時為日治時期,台灣山區的木材已開採,所以後殿大量使用台灣檜木。後殿的大木架構及棟架雕刻為鹿港匠師的作品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後殿的龍柱造型為昭和11年(1936年)重修時的作品,採用台灣的觀音石,為八角形柱身之單龍蟠柱造型,柱身有許多鏤空雕塑,而蟠龍四爪握珠,龍爪托於下巴處,是日治時期龍柱造型之特徵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後殿重建當時由於經費拮据,所以如泥塑彩繪等等的主要經費會花在正殿及拜殿上,故後殿比較維持樸實的風格,而後殿主要的彩繪為門神「哼哈二將」及門楣,是民國49年鹿港匠師敬獻予龍山寺的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後殿每個門扇皆可開啟,所以當有慶典時,開放的門屏對信徒相當方便,而門屏上的木雕是鹿港匠師所雕刻,同樣維持古樸的意象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正殿與後殿之間的後埕有三口井,中間為方井,兩旁則是圓井,是象徵龍眼與龍喉的龍泉井,原是龍山寺日常用水來源,當然現在已不再使用,不過仍然保存下來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第四進就是最後方的後院,目前整理為花園,同時也設置洗手間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前殿與拜殿之間的右側廂廊,放置許多鹿港龍山寺的重修紀念石碑,是作為鹿港龍山寺歷史的最佳見證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鹿港龍山寺為國定一級古蹟,所以我在旅拍過程中,有不少旅遊團來此參觀,但或許是旅遊行程的因素,每一團都走馬看花待一下子而已,所以我就這樣一直目送及目迎每一團的到來及離去,同時也完成我的旅拍任務

鹿港龍山寺‧鹿港歷史的活教材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