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明新書院

 

 

好久沒有來到書院走一走,今日的集集半日遊,就順道來參訪一下南投四大書院之一的明新書院,感受及回顧一下書卷的氣息,在進入書院前的這一座木造牌樓,已展現出相當的書卷氣息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位於永昌國小內,所以可以從永昌國小校園走過來,也可以從側邊的院門進入,我選擇從院門進入,眼睛向內望,是一幅讓人非常舒服的畫面

集集‧明新書院

 

一進入院門,旁邊就是休憩涼亭,可提供旅人休息聊天用,左側的說明牌描述了明新書院的歷史,讓前來參觀的人有跡可循

集集‧明新書院

 

好大一座金爐,其實書院也是許多信徒朝貢之處,尤其莘莘學子希望能夠取得好功名,除了認真讀書外,也來此求一些保佑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與永昌國小校園連成一氣,所以也算是永昌國小的校園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是南投四大書院之一(另外三座書院為南投市的藍田書院、草屯鎮的登瀛書院及日月潭正心書院),網路上介紹明新書院是集集每年祭孔的地方,但我搜尋不到相關照片及新聞,所以還是有點疑問

集集‧明新書院

 

來了解一下明新書院的歷史吧,早在清光緒初年,集集堡(現在的集集鎮)就已經人文薈萃,街肆繁昌,於是士紳謀議,組織濟濟社,並興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開啟了明新書院的歷史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興建後,隨著集集街的發展,欲將書院遷建於集集街內,但當時苦無經費,後來因為濁水溪氾濫,從內山流出許多木料,故在光緒九年(1883年)乃由總理陳長江僱工集材,擬用此批木料作為遷建集集街之建材,並由地方募款得一千八百餘元作為遷建經費

集集‧明新書院

 

遷建後的明新書院於光緒11年(1885年)竣工,並推舉陳長江為總理,僱廟祝一人,書院營運經費由街上商店負擔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雖為書院,仍不脫「義學」性質。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當地居民募款,是年12月1日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改稱為崇德堂,並由集集庄役場每月撥日幣柒元為油香費用

集集‧明新書院

 

在台灣光復後成立永昌國民學校(即永昌國小),將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拆除入口、圍牆,形成今日所見之書院與學校並存之樣貌,同時也延續了明新書院的生命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在民國73年因年久失修而進行整建,民國78年全部竣工後,書院煥然一新,重振昔日文風,並經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目前為南投縣縣定古蹟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所在地的集集鎮,位於921地震的震央,所以也免不了受到無情的地震所摧毀,最後經內政部補助經費500萬元,在民國91年修建完成,依原貌保存至今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在當地也一直以傳承文化,倡導儒學為宗旨,長久以來不斷致力於帶動地方文教,使得當地的人文氣象能夠日趨活絡;在重要節慶時也常常香火繚繞,同時也經常舉辦賑災活動,在保留傳統文化之餘,也善盡社會的公益事業

集集‧明新書院

 

下一步為欣賞建築格局,明新書院坐東朝西略偏南,為一座三開間、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建築,正殿地坪抬高五階,高於左右兩廂房

集集‧明新書院

 

以規模而言,明新書院是一座無山門與後進的小型書院,縱深12.8公尺的長方形講堂是整個建築中心,左右各置廂房,廂房與講堂以過水廊接通

集集‧明新書院

 

整個明新書院的配置為側院門、前埕、拜殿與正殿、左右護龍、左右配殿、左右天井、過水廊,均以傳統式造法整建,具有傳統三合院的格局

集集‧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的整體建築格局單純,使用樸實之木架構與簡潔的木雕,甚少使用石雕,即使使用也不華麗,總體呈現出明新書院的簡樸之風

集集‧明新書院

 

拜殿的屋頂一直是建築學的經典教材,明新書院也不例外,拜殿為捲棚四架式作法,三開間的門架是整個正殿的門面,獅座上有三層斗栱出挑,上承兩儀脊與四象脊,兩橫架間用八字束聯繫,整個跨間由三副束材構成

集集‧明新書院

 

正殿壁體為日治時期紅磚,由十三支楹支承屋頂

集集‧明新書院

 

正殿主祀文昌帝君、制字先師紫陽夫子等聖賢

集集‧明新書院

 

來看看這一字排開的匾額,分別是光緒11年(1885年)的「掌握文衡」匾、民國8年(1919年)的「奎璧聯輝」匾和民國13年(1924年)的「立我蒸民」匾,三塊匾額也見證了清朝、民國、日治時期的歷史變革

集集‧明新書院

 

正殿門楣上的「斯文為世表」及「吾道在南方」,還有過水廊連接正殿的拱門上也有「斯文」和「吾道」,源自於孔子及朱熹的儒家道傳,是明新書院的精隨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兩側配殿分別祭祀地藏王及東嶽大帝,配殿與正殿、過水、廂房繞圍成一處小天井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左右護龍廂房名為騰蛟與起鳳,不知是啥意思,回家查詢一下,意即宛如蛟龍騰躍、鳳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集集‧明新書院

 

拍一下廂房內部,現在廂房已整理成辦公室、會客室及餐廳,作為院方公務之用

集集‧明新書院

 

護龍背面的牆上有一塊土角磚牆遺址,土角厝為臺灣早期的農村建築型態,牆體疊砌將一塊塊的泥磚排列好向上疊,中間抹上泥漿當作黏著劑,層與層之間鋪設竹片做為補強,這應該是明新書院早期的建築型態

集集‧明新書院

 

惜字亭的配置搭配書院建築,相得益彰,顯示文人雅士對於為文字的尊重,惜字亭旁則為龍形雕刻的照壁

集集‧明新書院

 

書院旁佈置了許多農村民俗文物供遊客參觀,包括牛車、車輪、水缸、石磨等器具,充分展現古色古香的農村生活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最後面的一棟建築展示有早期農村民俗文物,但今日不開放,真是殘念

集集‧明新書院

 

書院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不只為了功名利祿,也為了保佑闔家平安、幸福美滿,台灣人祭拜及宗教的虔誠,也反應了台灣的文化,我的明新書院之旅在此畫下句點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集集‧明新書院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