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是好運氣,但也可說是壞運氣,我來到桃園大園打鳥,為了這一隻罕見的迷鳥「棕夜鷺」,今天是我第四次來到此地,結果還是等不到,於是我就換個地方,也換換心情,我來到了許厝港溼地,這裡也是知名的賞鳥區
許厝港濕地為老街溪出海口的河口地形,因為地形發育良好,所以是候鳥過境的最佳場所,也就是說,帶著大砲來到這裡,應該是會有所收穫的,而我第一次來到這裡,就有不少同好聚集於此
站上堤防、架起腳架,拍下一群群的水鳥,這些水鳥與中高海拔的山鳥截然不同,拍出來的感覺也不同,拍到水鳥群飛的畫面,也是一種美感
先介紹今天的第一主角,就是家鵝的祖先「鴻雁」,這是我今天才知道的鳥種,鴻雁在「台灣鳥類圖鑑」上被歸類為稀有冬候鳥,網路上查詢的結果,最近十年出現在台灣的紀錄少於10隻,算得上是稀有中的稀有鳥種,所以我今天沒拍到棕夜鷺,但卻拍到了鴻雁,是鳥運不佳,也是鳥運頗佳
接下來介紹今日的最佳配角,就是埃及聖䴉(ㄒㄩㄢˊ),是來自非洲的外來種,由於埃及聖䴉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對台灣當地的生態已造成影響,雖然政府有採取一些防止措施,但似乎效果不佳,在許厝港這裡停留的數量相當多
不同的鳥種在溼地上生活著,彼此之共享這一片優質的保護區,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
今天許厝港的風勢相當強勁,甚至影響到追焦的動作,不太好拍,但秋冬的陽光照下來,讓人感覺相當的舒服,在堤防上拍個幾小時的時間,也達到了舒暢身心的目的
鴻雁小檔案
地理分佈:在中亞、西伯利亞及蒙古繁殖,冬季遷移至中國度冬。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零星出現於海岸濕地
形態特徵:雌雄鳥同型。雄鳥的體型大於雌鳥,喙及頸也較長。成鳥的頭頂、後頸深栗褐色,與喉、頭側、前頸的淡褐黃色形成對比,在上頸的部分最白。喙基部有一圈寬窄不一的白環,喙長而深厚,黑色;眼紅棕色。背面及為深煙褐色,有白色的羽緣,且在部羽緣最寬;胸褐至淡褐色,較前額深但比部色澤淺。下腹及尾上覆羽白色。腰深灰色,尾羽深灰色,羽側及尖白色。翼上覆羽灰褐色,小覆羽及初級覆羽較淡,中覆羽及大覆羽顏色較深,次級飛羽黑色,初級飛羽深灰色,翼下灰色。腳深橘色。幼鳥與成鳥相似但喙基部無環,頭頂及後頸為較暗的深褐色,上身及的羽緣呈鱗狀,一直維持到第一個冬季。眼為暗褐色
棲地與習性:冬季出現於河口及草澤濕地。性好集群,常棲息於湖泊及淡、鹹水草澤等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遷徙時,常集結成上百隻的大群,在高空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緩緩飛行,飛行時,頸部向前伸直,腳緊貼在腹部後方。白天在淺水中或岸邊休息、游蕩,主要在夜間覓食
食性:以草本的水生植物以及陸生植物的葉片、種籽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