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要去上小學,或者說是回味一下小學的生活,而且是回味百年前的小學ㄡ,眼前就是百年歷史的滬尾小學校禮堂,經過整修後,免費開放民眾參觀
「滬尾小學校」創建於明治32年(1899年),是日治時期日人在淡水地區唯一興建的小學校,當時僅日本兒童及少數出身於具重要社會地位家庭的本島兒童才可以進入就讀,見證殖民地的差別教育,於歷史意義上具有重要性
昭和9年(1934年)因校舍增建需求,學校遷往埔頂地區新校地(今淡水國中)。遷校後原有校舍多拆除並改建為住宅,僅遺留眼前這一棟大正12年(1923年)興建的禮堂,是淡水地區唯一保有日本兒童就學記憶的空間
「滬尾小學校」興建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因此禮堂建築融合日式及歐洲建築風格,建築外觀仿效歐式建築的弧拱及扶壁柱,牆上開口以圓拱木窗搭配平拱木門
抬頭看一下屋頂,原有屋頂及屋瓦已不存在了,現在看到的則是修復後新增的
接著進入室內參觀體驗,室內已整建成為文物館,還安排了三堂課,讓我來回味一下
第一堂課「舊時光的多寶格」,從滬尾國語傳習所、小學校與公學校到國民學校,來體驗一下台灣百年來初等教育的樣貌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為順利推動各項政策的實施及培養翻譯人才,因而設立國語傳習所,明治31年(1898年)頒布公學校與小學校令,台籍與日籍學童分別進入不同學制的學校就讀
大正11年(1922年)發布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實施日台共學制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皇民化政策加速施行,小學校與公學校皆在昭和16年(1941年)改制為國民學校
接著上第二堂課「小學校的日常課」,帶我體驗一下小學生的一日日常
百年前的國小教室長這樣?其實與我國小時候的教室差不多耶,不過建築不太一樣,我那時是鋼筋水泥教室
另外制服也不一樣,畢竟日本貴族的穿著高貴一點
第三堂課「放學後的童玩記」,小學生放學後的遊戲,不外乎丟沙包、彈玻璃彈珠、拍羽毛鍵、尪仔飄或騎馬打仗、相撲等,劍玉、達摩塔等日本傳統童玩也在此時引進台灣
哇,有很多遊戲,我小時候都玩過,所以我.....也有一把年紀了
最後一區則是放置護衛小學校禮堂建築遺構,滬尾小學校曾有教室及辦公室、禮堂等建物,歷經拆除與遷建,目前僅保留下來這一棟建築及眼前的殘跡
首先抬頭看一下,屋架採用六組木桁架架構,接合部位多用螞蝗釘、鞍型鐵件等加以補強,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屋面覆有防水層及煉瓦、平瓦
再來向地上看一下,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磨石子工法,早年常運用在學校等公共場所,現在看到的地面為新舊面複合拼組,其中花紋較清晰者為新修復的地面,較舊的則是原有的地面
禮堂是要容得下全體師生的,滬尾小學校禮堂的面積很小,可以想見當時的學生人數不多
參觀完畢,出來走走,禮堂旁邊就是大馬路,而就地勢來看,當時這裡的視野展望頗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