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中山南路的人行道上,我每次經過看見這座紅磚教堂時,都會吸引我的目光,這座教堂就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禮拜堂」,而今天就是我正式拜訪它的時候
「台灣基督教老教會濟南教會禮拜堂」在網路上查到開放參觀的時間是在每週二~五上午10:00~下午2:00,果然我在開放時間內抵達,就看見教堂主建築的大門開著,那就趕緊進去參觀參觀吧
我先進入室內參觀,而教會人員非常的熱心,對於來訪的旅人,都會親切介紹著濟南教會的歷史,雖然聽過之後終究會忘記,但沒關係,趕緊拿一份DM,做為未來回憶用
濟南教會禮拜堂的前身是日本基督教「基督信徒一致會」的河合龜輔牧師,於1896年來到臺北宣教,在基督徒富商李春生與馬偕博士協助下,在現今西門町漢中街開始有了固定的聚會所
後來在臺灣富商李春生的協助下,並由日本建築師井手薰進行設計,禮拜堂在1916年竣工,在當時的日據時代,是日本人與富商巨賈專屬的哥德式禮拜堂,距今2020年已104年的悠久歷史,正式列入百年教堂之林
這一座百年仿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禮拜堂,形式採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鄉村紅磚小教堂的風格,建築本身採唭哩石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搭配出「紅白相間」效果,樸實親切與精緻華美兼具,相當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十字架、尖頂、鐘樓及大面的玻璃窗等等,是顯著的建築特色
欣賞建築藝術,首先從正立面的角度開始,入口處位在長軸的前側,與講台相對,大門的拱圈門框以多層退凹邊框,層層退縮的方式,強化視覺的焦點,而達到大門深遠的印象,這種作法稱為「都德式拱圈」
小尖塔在正面入口上方,兩根尖形的小尖塔直貫而上,強調了哥德式教堂向上拔起的效果,有指向天空的引導作用,與後方的尖頂、十字架相呼應
大門正立面為哥德式的大型尖拱窗, 1985年以前為彩色的玻璃,上有聖經故事,仿效歐式教堂的形式,使禮拜堂內有柔和的光線照來。之後改建為素色的玻璃,使室內明亮,又可緩和直射的強光,並增添教堂禮拜的氣氛
大門的左邊為雙尖拱窗,右邊則為三尖拱窗,其設計以塊石崁拼拱相交錯,形成三個小尖拱,框出三扇尖拱玻璃窗,每扇玻璃再由上方切出兩個尖拱,讓整扇窗巧妙地由數個尖拱依序組構,其幾何切線之設計實令人讚嘆
後立面陡峭的兩坡頂具有拉高禮拜堂的效果,同時形成正面的巨大山牆,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充分傳達了宗教的神聖意涵
外面主體為紅磚堆砌,而窗框和門框等鑲邊則用砂岩(唭哩岸石)打造疊砌造成滾白邊的視覺效果,使牆面和開口的顏色形成對比,除了美學的效果外,石材之砌造從屋頂承重之轉控乃至開口部分力量之傳遞,巧妙的堆砌兼具結構功能與美感
鐘塔有以石材做成的百葉窗,深具特色可以防太陽強光直射,雖不具實質通風效果,但卻讓建築立面富有變化
在教堂的左向和右向立面的上下層各有不同,下方為方形的開窗,上方為尖拱型的開窗,也是讓立面具有變化的作法
在鐘樓及建築物的周圍有仿哥德式扶壁,有扶托住高牆的穩定作用,凸於牆體之外,上窄下寬,頂端及中間部分,並做出由連續數層石塊斜塔堆砌而成的凸起,扶壁既不佔用室內空間,又能增加建築外觀的變化
魚鱗瓦是日據時代建築物常用的材料之一,現在已經沒有匠師也沒有生產,目前全台灣使用魚鱗瓦的教堂只有濟南教會一座
室內也有許多裝飾值得欣賞,其中祭壇以三個連續光拱,形成視點集中效果,中央懸掛十字架無耶穌像,因基督教認為耶穌已升天,十字架象徵救贖,並避免偶像之故,不同於天主教堂雕像採光裝飾很多,講台上也只有講桌、座椅而已
屋架採鋼骨材料,結構性強,最適合高敞的禮拜堂。屋架外露,以鏤空方式減少屋架的厚重感,除了是禮拜堂屋頂的結構之外,其連續的排列也有凝聚視覺焦點的作用,能製造教堂神聖宗教的氣氛
因建築支撐的重點放在外側的扶壁上,使得室內側的門窗開口得以加大,再加上高聳寬敞殿堂,由外面可以進入更多的光線,令信徒更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整體給人與上帝連通、向上延伸的感覺,將信仰精神與建築技術作了最好的結合
內裝方面主要以淺紫色和白色形成顏色的協調,臺基的部分以木材的咖啡色、洗石子的灰色和牆面的白色形成這三種色澤的協調
詩歌音樂在天主教及基督教信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崇拜的過程中,詩班獻詩幾乎是必有的程序。在講台旁設有特定的詩班席,伴奏的樂器以鋼琴為主
十字架上方裝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焚而不毀」的標誌
在基督徒傳了兩千年的神蹟「五餅二魚」(五餅二魚是耶穌給五千人吃飽的神蹟故事),在教堂兩側均有裝飾
完工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年)的禮拜堂,內部仍保留了當年完成的一小塊銅製日文「竣工紀念碑」,鑲崁在入口右側牆面,內文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祂的愛帶給眾人得救」,是教堂百年歷史的證明
最後一件裝飾是在禮拜堂內、外的「四葉飾」,據說分別代表了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的意義,四葉飾參觀完畢後,我在濟南教會禮拜堂的洗禮也正式結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