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鬧的台南市街中,我來到了這一處僻靜的佛堂走走,沉澱一下心靈,「台南西華堂」沒有屬於政府、公家機關、財團、基金會,只是個私人庭園及完整三合院傳統閩南式建築物,沒有板橋林家花園的大規模,只是小巧精緻隱形於鬧市,但是建築物整理的乾乾淨淨,而且完全保留原始風貌
西華堂主祀三寶佛,創建於清乾隆15年(1750年),為齋教金幢派中翁文峰支派下的唯一齋堂,齋教為佛教信仰其中一分支,緣起臨濟宗,但不削髮、不出家,而是以在家吃齋唸佛為修行的方式
西華堂為台灣少數現存的清代齋堂,建築方位為坐東向西,意為朝向福州主堂的方向,後來於民國76年由佛教戒淨法師接任住持後,遂改為佛門,成為比丘尼修行淨地
建築格局為二進三開間的傳統三合院寺廟建築,由凹壽形的堂門、正殿與兩側廂房組成,樸實樣貌與臺灣早期農村三合院無異,而歷經嘉慶、同治、光緒以及光復後等多次修建,最終成為現在的規模
而前後殿以山牆銜接,中間以「八卦月門」聯通左右廂房,而左右護龍則連接偏殿
堂門外還有廣大前埕及花園
一進入西華堂,首先看到的是西華街入口的山門,和一般佛道教廟宇山門風格不同,白牆、紅瓦,裝飾樸實而不繁複
山門入口右側的這一棟建築,稱作藏經閣,應該是存放著一些重要的文獻或經書
中央建築主體為堂門兼拜殿,大門特別的設計是雙扇中門兩側,還各開單扇門作為平時出入之用,而凹壽部分金紅青綠的木作彩繪和楹聯相當精采,具高度藝術價值
次間牆身以琉璃花磚為心的八角窗是視覺焦點,周以斗牆紋理,裙部為素平的石材,下施櫃台腳。磚牆為漆所覆,溝綘處為白漆。有原來的圖案,而無斗砌牆真正的質感和神采
西華堂左右壁堵上有清代石刻「祈求吉慶」,於上雕刻二童,一人手持旗幟彩球、一人手持戈戟磬牌,以「旗、球」喻意祈求,以「戟、磬」喻意吉慶,是吉祥圖案運用諧音或同音取意的方法
進入室內,拜殿與正殿採用很長的搭牽樑連接,前後空間混然成一體。結構上除正殿中央四點金柱為石柱外,其餘均用木柱
西華堂於民國64年進行最後一次整修,並由臺南春源畫室名師潘麗水負責,正殿內所有彩繪,由門神、樑坊、門扇裙堵皆出其手
潘麗水對門神的畫作不同於一般的平面彩繪,門神兩大護法「韋馱」「伽藍」,及側門哼哈二將,特別講求立體感,並大量使用漸層來表現光影,讓人物變得更加逼真寫實
正堂兩旁壁面的彩繪,取材自佛教故事「迦葉付法」、「師子傳法」,也是潘麗水的作品
正廳懸掛清末進士許南英所題匾額與楹聯,觀其落款與跋文,可知早年府城南社文人,常聚此唱酬、擊缽高吟聞鐘悟道
主堂空間俗稱「三官廳」,原供祀三官大帝,現因齋堂空門化影響而改祀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兩邊則供奉觀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
來看一下百年石碑,在左廂房右壁旁立有光緒20年(1894年)石碑「西華祖堂碑記」
另外還有3塊石碑立於左護龍牆邊,上面刻寫西華堂修建的略史,見證齋教在臺灣的歷史
西華堂有一株知名老梅樹,樹齡逾2、300年,相傳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所植,但近年遭細菌感染,由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搶救成功重獲新生,希望未來能在寒冬時盛開
西華堂巡禮結束,今天除了香客外,就只有我一個遊客,來打擾一下這鬧市中的佛門清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