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也有砲台ㄡ,佇立在蘇花公路旁的砲台山,從蘇花公路旁的小徑直奔山頂,就從眼前這一棟兩層樓瞭望台,開始我的尋幽訪古之旅
砲台山見證了清領、日治、及二戰的歷史,現場遺留下來的遺跡就是最佳的歷史見證,此處在蘇澳鎮公所的「砲台山風景區開發事業計劃」下,已重新整理完畢,清晨時刻常見當地居民到此散步,我則是來此尋找歷史遺跡的
砲台山的歷史,從1884年的清法戰爭開始,當時法軍攻打蘇澳,清廷為了鎮守蘇澳,利用砲台山的山勢防禦,並於1889年興建砲台兩座及營房,「砲台山」因此得名
目前的砲台在整修後所遺留下來的遺跡,南側的砲台僅存台基,上方的砲台為後續新建
北側的砲台則整建為兩層樓的瞭望台及廁所,但是視野被周遭的樹木遮蔽,所以要欣賞好視野,還是到一樓去
砲台遺跡雖然所剩不多,但有盤根錯節的老榕樹枝葉茂盛,在炎熱的夏天提供充分消暑的功能,而老榕樹再加上遺跡,相當具有尋幽訪古的氣氛,我一時之間也沉醉在這裡
從這個角度可以很清楚看到,砲台正對蘇澳港,捍衛海港安全
來欣賞一下蘇澳港吧,站在這裡,昔日是安全上的監控,現在則是欣賞海景晨光
除了清軍曾設置砲台外,此處也有日治時期建立的「金刀比羅神社」遺跡,金刀比羅在日本是供奉海上交通的守護神,船長或造船廠都會在船隻下水前來祈求航海平安,而神社的位置,一般設置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也是砲台山被選為神社位置的原因
神社的遺跡分為四層平台,我由最高點的第四層平台向下尋找,第四層平台是神社正殿之所在,就在南側砲台旁邊,現僅存基座遺址,基座上方現立有蘇澳國際獅子會於1991年12月為慶祝成立21週年的雕塑一座
第三層平台為第二層至第四層之間的轉換空間
眼前的石階梯應是原有的參道,由石階梯下至第二層平台,可看到石燈籠一對,燈籠上刻有圓形及新月形的鏤空圖案
由第二層平台再往下,可以到第一層平台,但是看起來已有荒煙漫草之感,不過神社遺跡畢竟是古蹟,所以看起來雜草還是有被整理過的,那我就不辜負縣政府的好意,繼續跳下去第一層平台
第一層平台立有篆刻「金刀比羅社」的社名石柱一座及石桌、石椅各一座,石柱上刻有昭和二年的字體,就是當時神社舉行鎮座的時候,另石桌桌腳上刻有「許木山寄附」之字樣,而第一層平台再往下的石階梯,在開設蘇花公路時被拆除了
在第三層平台的視野不錯,可以俯瞰蘇澳市區
金刀比羅神社還有兩處遺跡,其中一對石燈籠座移至下方天君廟的入口兩側,座上刻有昭和年份(幾年已看不清楚了),這也是神社遺跡的證據
另一個遺跡則是「警察遭難碑」,放置於瞭望台前方,碑文已難以辨識,但碑體及基座保存尚稱良好,石材為白米溪大理石,立於雙層疊立之洗石子基座上
另有兩座中華民國青商會與日本八重山青年會議所締結姐妹會的祈願碑文,從日據時期的神社、到民國時期台日友好的碑文,砲台山也見證台日關係的時空變化
我的尋幽訪古之行到此結束,各位看倌在經過蘇花公路時,不妨順道上來走走或是休息一下,這裡的環境相當不錯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