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中和的圓通禪寺,寺內主要為女尼修行之地,在加上仿唐的建築風格,所以是一座較為特殊的廟宇,是新北市有名的名剎,我在12年前曾經拜訪過這裡,今日則再度重遊,而圓通禪寺依然屹立在此,但是卻多了櫻花之美
圓通禪寺的櫻花不多,最多只能當作點綴寺廟之用,但是櫻花搭配仿唐特色的廟宇建築,確實展現不同的美麗,首先在停車場周遭,就可以開始賞櫻
沿著階梯拾級而上,來到寺院門口,左右側各有一座氣象莊嚴的巨獅及巨象石雕,是民國66年新光人壽公司董事長吳火獅所捐贈,左邊是普賢菩薩座騎青象,神情溫柔,右邊是文殊菩薩的座騎火獅,性情威猛,左右獅象剛柔並濟,鎮守寺門前
眼前的山門建築因地制宜,將石階與門殿結合,是相當特殊的設計
大眾喜愛、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正坐在山門裡,大肚能容,袒胸露腹,箕踞而坐,手掐唸珠,笑口常開,故為「悅爾眾心」
從山門前眺望大台北地區,展望不錯
山門旁的小徑,有幾株盛開的山櫻花,增添禪寺的美麗
來到圓通禪寺,除了寺廟本身以外,記得一定要去寺廟左後方的山徑走走,那裏有中和八景之一的「壁湖怪石」地質景觀,而路線上會先經過極樂院,原名功德堂,原是中國式的磚造建築,後在民國70年改建成現在的水泥建築,一樓的功德堂供放神主牌位,二樓則為彌陀閣
「壁湖怪石」舊名「石壁湖山」,是由木山層的厚層砂岩所構成,經地殼擠壓變動產生皺褶,形成ㄇ字型的崖壁,岩壁直立陡峭,中間凹處窪地,因而得名,而岩壁經長時間風化而成怪石奇景,值得到此一探
「壁湖怪石」有兩處亮點不能錯過,第一處是民國27年由新竹鄭神寶先生於崖壁獻刻的彌勒佛像及「佛」字摩崖石刻,造型及刻工展現獨特匠藝,具建築工藝之價值
第二處亮點則是山壁中擠壓出一條縫隙,最窄處僅47公分寬,需縮小腹才能穿過縫隙,這是就是有名的「一線天」
從一線天爬上來後,可銜接至圓通禪寺的後山,以及外南勢角山(國旗嶺),但不在我今日的計畫裡,所以我在此折返
從此處可俯瞰圓通禪寺全景
接著原路返回寺廟區,順便拍下幾株盛開的櫻花
接著來一場寺廟巡禮,圓通禪寺創建於民國15年(1926年),當時由26歲的妙清尼師開山祖師開始建廟,歷經三任住持51年,最終於民國66年完成,並於同年舉行落成典禮,為臺灣早期專收女眾之佛寺,是新北市著名的古剎
圓通寺傳承自大乘佛教曹洞宗派,因建寺之時正逢日據時期,故建築為融合日本傳統、西洋文化及台灣傳統建築之三種風格建築,有「和洋融合」的特色,也充分反映了臺灣的歷史與人文
寺廟的建材則是利用了山上的石頭與砂土,讓整個依山而立的石寺與周遭顯得特別融合,且兼具雄偉的氣勢
前殿屋深分上下兩層,在上層的大理石壁上,利用各式洞窗、門框,形成一幅幅的「框景」,相當有趣
前殿寬正五間,殿內有一尊釋迦牟尼童像,站於七朵蓮花之上,雙手指天指地,表「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意,而殿內有了然居士劉啟光所題的「五蘊皆空」,左右兩側是「法輪常轉」,「妙諦覃專」匾
外部的牆身上共有六幅月洞形成及一對橢圓形的陶塑,其內容傳達出傳統中國人心中最大渴望
大雄寶殿立於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殿外牆壁以淺色大理石板為牆,面寬五間,殿內三間,正面及左右側三邊設廊,屋頂為重簷歇山,鋪日式黑瓦,殿內梁柱、天竺式天花、神龕及窗楣之細部裝飾,甚具特色,融合臺灣傳統、日本及西方建築風格為一體
大雄寶殿由於仿日本神社,故正殿無法直接進入,需從旁階梯迴繞而上
殿前燈柱也充滿日本式風格,燈柱後昭和二字已遭塗改
殿前的圓形大石柱,從柱形上來看,不像一般中國建築使用「收分」(也就是柱子不會從頭到尾同樣粗細),柱頭細部裝飾則採用文藝復興式的浮雕,並採雙對應方式呈現
大雄寶殿神龕內花紋呈現巴洛克的裝飾趣味,台灣式的建築部分並沒有看見雕龍鏤鳳或金碧輝煌,是樸實無華、景觀莊嚴而靈秀的純佛式建築
殿內供奉三尊金身大佛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右邊是文殊菩薩,左邊普賢菩薩,大佛像旁另有兩大護法,左邊是伽藍尊者,右邊是韋陀尊者,兩位尊者身旁象形石上分別掛著晨鐘及暮鼓
圓通禪寺共費51年、歷經兩代三任住持,才完成此一道場,誠屬不易。為完成當年師願建造一座經書館,專供研究佛學使用,現任住持於民國71年完成圓通寺圖書館一座
圓通禪寺巡禮完畢,而在大雄寶殿兩側及寺外道路上,也有一些零星的櫻花,就讓我以賞櫻當作Endi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