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山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地標,而相較之下,大屯瀑布似乎名不見經傳,不過既然是一處可以輕鬆抵達的瀑布,短暫的遠離塵囂一下,值得去走一走,所以我利用花季期間來賞花的時候,順便拜訪一下大屯瀑布
大屯瀑布步道的入口處在中興路上,過了花鐘後,沿著中興路向下走,第一個U彎就是入口處,步道入口牌樓寫的是陽明瀑布,是大屯瀑布的另一個名稱,雖然大屯瀑布知名度不高,但是人潮卻不少
一進入步道,就看到一條木長廊,旁邊設置了木椅,一眼望去相當舒服,坐在木椅上冥想,有種山林裡修行的感覺
長廊末端有一座觀景台,雖然今天能見度不佳,但仍然可以看到觀景台的視野頗佳
續前行,看到步道有一些分支,這是分別前往大屯瀑布下層及上層的路徑,我就先從下層開始,而步道相當濕滑,行走時務必要小心
潺潺水流就在下面,我計算了一下,從入口處到瀑布,僅需要10分鐘的時間
看到瀑布時,每位遊客的動作都不一樣,有人開始做操,有人開始玩水,有人直接走到瀑布下方,想要多吸收一點負離子,而我則是趕快溪瀑幾張,大屯瀑布有許多層,不同角度,可以拍出不同的感覺
瀑布旁有一座小土地公廟,也奉祀佛祖,希望心誠則靈,畢竟瀑布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接著我繼續往上,去看一座歷史遺跡「第一水管橋」
眼前的「第一水管橋」是台灣第一座為了輸送自來水而設置的,在竹子湖附近發現「第一水源」,即挖井取水,以水管輸送,經青春嶺及大屯瀑,至紗帽山南麓的「第三淨水廠」,然後循天母水管路,引水下山,供民生用水,屬於「草山水道」系統的一部份
第一水管橋的橋墩以安山岩打造,建造之初考量到上方有大屯瀑布,當水量大的的時候對橋墩的衝擊力道會非常大,為避免兩座橋墩損毀,所以,在上游這邊做成像刀子一樣,亦即『分水尖』,使水在此一分為二,減少水跟橋墩之間的阻力
我再繼續往上,來到橋面的高度,這座橋的歷史相當悠久了,不知橋面會不會垮下來
從橋上往前看,這一條應該是大屯主瀑布,要從橋面上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從橋面俯瞰下面兩層,在兩側山壁之間,層層而下的溪流,可看出很明顯的峽谷地形
短暫的大屯瀑布行結束,我再度回到入口處,後面還有其他的賞櫻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