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明王石窟,聽起來很日本味的氛圍,坐落在北投很幽靜的杏林巷旁,不見熙來攘往的人群,更不見香火鼎盛的場景,不過倒是很適合一個人來這裡小小休憩一下
北投這一處溫泉鄉,許多景點都脫離不了溫泉的發展史,不動明王石窟也是一樣,是由溫泉經營者發起,並見證日治時期日本佛教信仰在臺灣的傳播
不動明王石窟是臺灣較少見的佛教石窟,佛教密宗護法神的五大明王之一(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與剛夜叉明王),五大明王皆為護法神明,所以其神態多為威猛之形。又有所謂不動明王為大如來之化身,屬密教之真言宗,在臺灣並不多見
不動明王石窟位於今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座落位置舊稱上北投,上北投因為視野風景極佳,日治時期遂成為高級溫泉旅館的集中地,石窟是由溫泉湯屋星乃湯經營者佐野庄太郎在日治大正年間(1925年)闢造,在瀑布旁的山巖石壁上開鑿出神龕,神龕內浮雕一尊站姿不動明王像,而四周環境則相當清幽
神龕呈矩形,神龕內浮雕不動明王像,不動明王像作站姿造型,左手垂下握繩索、右手舉起持長劍,長劍寓意佛智,繩索表示煩惱業障,而身後有火焰從腳底向上燃燒,造像遵循佛經所描述的形象
神龕外裝設木製推拉式格子門,戰後改在石窟外搭建出半戶外的祭拜空間,上方女兒牆施作橫堵,堵內水泥塑造陽文橫書楷體「不動尊王」
神龕兩旁配置的一組石燈籠,石燈籠的型式屬於由原石堆疊而成的「山灯籠」,山灯籠由上而下依序由寶珠、笠、火袋、中台、竿、基礎六個部分組成
左側石燈籠的火袋雕刻圓日形狀、右側石燈籠的火袋雕刻彎月形狀。石燈籠源自佛教燃燈供佛,密教將燈火引申為象徵佛菩薩的智慧圓滿,燈光如佛法能解開眾生的痛苦迷惘,而日本的宗教建築常以石燈籠塑造宗教神聖氛圍
前方建造一座木造拜亭,拜亭原為八柱式入母屋造,為日式建築的屋頂型式,漢式建築稱為歇山頂,現貌大致仍保持日治時期建築型式
拜亭斜前方建造一座木造手水舍,水手舍內擺放水盤,水盤陰刻橫書楷體「奉納」與發起人、世話人的題記
日本宗教建築常在入口處設置手水舍,水手舍內有盛滿清水的水盤,參拜者在此以水勺舀取清水漱口、洗手,象徵洗淨身心
水盤旁邊尚保留兩座日治時期石雕短柱,短柱上有頂蓋,短柱銘刻的年款顯示是昭和15年(1940年)5月由日人所捐獻
石窟旁的瀑布下方分別供奉兩座石碑,瀑布左側石碑為昭和8年(1933年)豎立,碑面陰刻楷體「大蛇明神」
瀑布右側石碑為昭和14年(1939年),碑面陰刻行體「南無妙法蓮華經青龍明神」
最後再來欣賞這涓涓細流的瀑布,剛好配上幽靜的環境,也剛好讓我沉靜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