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糖廠造就了虎尾當地的經濟發展,而糖廠周遭遺留下來的遺址,也成為了遊客們尋幽訪古的好所在,除了老舊的日式宿舍外,虎尾糖廠鐵橋跨越虎尾溪南北兩側,除了昔日載運甘蔗的運輸用途外,也兼顧往返虎尾溪兩岸的通道,在功成身退的今日,肩負起述說虎尾歷史的任務
雖然灰矇矇的天空嚴重影響相片品質,我還是照樣來到虎尾糖廠鐵橋旅拍,此處隨時都有男男女女及扶老攜幼的遊客們來到橋上走走,這裡結合虎尾糖廠、日式宿舍群遺址、同心公園等,是虎尾相當重要的遊憩區
鐵橋旁豎立了幾幅藝術作品,名為「保護」,闡述了虎尾鐵橋跨越的早期容易氾濫的虎尾溪,一車一車帶來了富足,雖然經過了歲月的洗禮,仍然英姿煥發的守護著虎尾,而作品外觀以人形環抱的姿態,賦予強壯雄偉的氣勢,帶出生命力
要了解虎尾糖廠鐵橋,首先就要了解虎尾糖廠,虎尾糖廠是在1906年(明治39年)創立,當時虎尾鐵橋已經規劃興建,在西元1910年(明治43年)虎尾貨物掛(所)通車,已有縱貫火車通車紀錄,並兼辦客運業務
虎尾鐵橋在一開始並不是鐵構橋樑,而是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五間厝工廠之木造鐵道橋,銜接北側的製糖工廠與南側的斗南鎮番薯庄,同時也是虎尾製糖工廠通往斗南火車站,運送糖品的重要鐵路運輸路線
至於鐵橋架上的鋼樑及護欄,是大日本製糖會社基於日益繁忙的客貨運業務,出資重新興建11座橋墩、10座橋桁,總長300公尺的鐵橋
虎尾鐵橋最特殊的外觀特色,就是不同形式的橋桁,從這個角度拍下去最清楚,這10座橋桁形式分別是雙重華倫式桁架(第1座)、小馬式桁架(第2座)、貝瑞特式桁架(第3座)、I型鈑樑(第4~10座),高高低低的桁架,吸引著來訪遊客的眼光
這10座特殊的橋桁是由英國WestWood公司及日本大阪汽車製造株式會社所製造,並由日本在台的黑板組所施工,是一座英日合作的橋樑,拍一下WestWood的銘板,表示有圖有證據
現在所看到的虎尾鐵橋為23座橋墩,22處橋孔,是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河堤南岸潰堤時,鐵橋南段再加建187公尺,最後形成437公尺的完整版虎尾鐵橋
虎尾糖廠鐵橋與虎尾糖廠之產業發展息息相關,足以見證糖廠發展歷史,同時也是雲嘉地區年代最久遠的糖廠鐵橋,歷史意義深遠,再加上獨特的橋樑營建技術,是相當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所以被列入古蹟保存
虎尾鐵橋在2012年的蘇拉颱風,遭受嚴重的損壞,除了南岸端的橋樑沖毀外,連橋墩也都倒塌了,我在2013年時來此,橋梁還在修復之中,現在已完全修復完畢了
橋中央有一座2015年5月的鐵修修復竣工紀念,由東和鋼鐵、東鋼鋼構及雲林縣政府合作,所以是最近才整修完成的
拍一下當時蘇拉風災時損壞的橋墩,風災當時溪水暴漲,夾帶大量漂流木,所以這座P8的橋墩就被沖毀了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顏色較淺的那一座就是P8橋墩,現在的河道就在那裏,據說蘇拉風災前的河道位置是在P1~P3橋墩處,所以大自然的力量足以讓河水來個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站在橋上,當然要欣賞一下河景,只可惜虎尾鐵橋毫無河景可言,所以我僅作一下紀錄
虎尾糖廠鐵橋當時是糖品及運輸的重要鐵路交通路線,所以鋪設的鐵軌有三條平行線,即五分軌(貨運)與七分軌(客運)並行,我是看到解說牌說明才注意到的
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南岸端,即斗南鎮番薯庄,只見鐵軌區的空間仍然存在,鐵軌卻已消失,一座「鐵道懷情」的木牌說明地當時的歷史
番薯庄還是典型的農村田園景象,好一幅春耕夏耘的風情畫
回頭遠望虎尾糖廠,煙囪是所有糖廠的正字標記,也是當地重要的地標,虎尾糖廠現在仍保留製糖作業,廠區大門有管制,一般遊客應該不能進入
我接著折返回去,從南岸的角度所看到的鐵橋比較平凡,主要是第1~第10座的特殊式混搭橋桁在北岸的關係,所以不容易感覺鐵橋的氣勢
這裡常常上演情人攜手逛鐵橋,順便當我免費的model
我再度回到北岸,從鐵橋的鐵軌遺跡看的出來,是連接到糖廠內部的
這一道閘門與兩邊的堤岸相連結,以防止河水氾濫,這一道閘門也讓虎尾糖廠鐵橋在此佇立了百年,這一道閘門也是我虎尾糖廠鐵橋旅拍的最後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