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茶業曾經走過黃金年代,直到現在,也還是有許多茶園分佈在台灣各地,由於茶園的海拔高度、濕度、溫度等地理條件是有被挑選過的,所以茶園的晨昏及雲海都是風景攝影人所青睞的題材。
台茶現在仍然是台灣具代表性的產業,我對於茶業這個產業領域並不熟悉,而今天來到大溪老茶廠,了解一下平常喝的茶業是怎麼作出來的,讓自己增廣一下見聞。
大溪老茶廠在北橫公路上,轉進小巷子就可抵達,但是10點才開放,時間上似乎有點晚,幸好北橫公路上有不少地方可以去走走看看,所以我就先去走一下義興吊橋後,再來參觀這一座老茶廠
台灣人與茶的關係實在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接觸到茶,大溪老茶廠可以當作是觀光景點,也可以當作是茶業知識的現地好教材
大溪老茶廠的歷史,在官網裡有詳細的說明,最初的起源是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來台開拓茶園,在1926年於大溪水流東地區興建新式機械製茶工廠,當時稱為角板山工廠,後來在1946年改名為現在的「大溪茶廠」
大溪老茶廠也曾經走過輝煌的「黑金」年代,當時台茶興盛,外銷歐美達到巔峰,無奈在1956年地一場大火,茶廠幾乎付諸一炬,後來在先總統蔣公下令工兵全力協助重建下,終於保留下來這一片人文的資產
大溪老茶廠現由台灣農林經營,在2010年開始進行全面修繕整建,保留了老茶廠建築的原汁原味,所以到此一遊除了增加茶業知識外,也能欣賞復古的建築
進入參觀門票一百元,但可抵消費,一樓大廳是門市展示區,採復古的裝潢設計,不以金碧輝煌為號召,而以茶業歷史為主題
各項茶品應有盡有,而且包裝起來感覺相當高檔
整齊排列的茶罐,這樣拍起來相當壯觀
展示區後方是閱讀區,要了解茶的知識,這裡是一處好地方,也讓商業的展示下,多了一點人文氣息,這是用心經營品牌文化的最佳佐證
書可以自由的翻閱,人文是附贈的心意
拍一下精美的茶具,我等一般凡夫俗子是不會用到這麼高檔的茶具,將茶包或茶業直接丟在杯子裡,加水沖泡後,在上班時當水喝,這就是我喝茶的方式
日本鑄鐵壺,要喝好茶,茶具也得講究
來這裡還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形式的茶葉保存法,眼前的普洱茶牆是來自雲南秘境的優質大葉種曬青毛茶,傳承昆明茶場經典人工發酵技藝,隨著時間可磨去生茶的苦澀,轉為陳香甘甜
下一站來到文物區,顧名思義,文物區裡展示著許多老舊的製茶設備及歷史的相片,當然參觀完沒多久就會忘記,所以我選擇拍下來,並記錄在文章裡,未來無論何時都可以再回味
這些老舊的設備要搭配解說牌的說明,才會知道是什麼功能,眼前這一台「浪菁機」是藉由翻攪的方式,使茶菁相互摩擦以活化葉綠細胞,讓空氣進入葉肉細胞內,加速發酵作用進行
「蒸菁機」是主體為網狀滾筒、中間設有多孔蒸氣噴孔,以100度C高溫進行殺菁,直接蒸熟茶菁,停止內部酵素的持續作用
茶菁進入眼前的「揉捻機」內,藉由機器運轉滾動,茶菁細胞及細胞壁受到揉壓而破壞,而在茶菁逐漸捲曲緊縮的同時,部分汁液會附著於表面,使得沖泡茶葉時多酚類物質能在短時間內釋放
「茶葉切斷機」的作用是將太粗或太厚的茶葉切成適當大小,以利後續品質分類的作業
利用「甲種乾燥機」的熱風烘乾揉捻後的茶葉,是其含水量低於5%,以利儲藏及運銷
「日治保險櫃」的金屬材質為銅製鐵櫃及鐵製外殼,共計三層日文密碼鎖加上一道偽裝鎖,打開後是梧桐木作成的櫥櫃,金庫的夾層灌沙以增加重量,具備相當的防盜功能
「裝箱機」將茶葉裝入箱內,透過一邊裝茶一邊震搖的方式,使得茶葉能在短時間緊密裝滿,而不需施加壓力
「風選機」利用茶葉個別的重量、體積、形狀及擋風面大小不同的原理,用風力吹拂茶葉,將主產品、副產品、茶碎片、粉末等區分開來,以淨化茶葉品質
「第一代茶包機」是德國在1975年產出第一座可自動包裝茶包的包裝機
「桶球機」外觀很像預拌混凝土機的橄欖桶球,是台灣茶業邁向半自動化的產物,可讓茶葉外觀呈現蓬鬆的球型,這種球茶產品在當時曾風靡全台
內部的製茶區不對外開放,裡面也是有許多製茶設備,不知比起外面這些展示的舊機器,裡面的機器是否為更新穎的設備
不同的茶像是綠茶、包種茶、烏龍茶、高山茶、東方美人茶、紅茶等,製程都不一樣,所以喝出來的味道也是截然不同的
一樓參觀結束後,我準備上去二樓參觀,先在室外走走,今天是個好天氣,也是個大熱天,挑選老茶廠這個室內為主的行程是正確的
廠外庭院保留著古井水塔及紅磚控窯的遺址,這也是歷史人文的見證
所有旅客都會來此拍下這道牆,帶有藝術氣息的生態景觀
站上二樓陽台,四周沒有高聳的建築,所以視野很開闊,坐享北橫山林景緻
一樓有一處茶書屋及靜水餐廳,所以也可以在此用餐,享受一整天的行程
二樓的建築看樣子還保留老茶廠原汁原味的風格,提供旅人細細品味,同時也附上的詳細的解說牌
由乾燥機透過天井所提供的熱能,再經風扇抽取上升的熱風,在「萎凋槽」進行熱風萎凋,以達到茶菁加速萎凋
「萎凋網」吊掛於衍架上,將茶菁均勻平鋪於網上,藉由流動的空氣,將茶菁中多餘的水分蒸發,且葉片也變得柔軟,不易在後製程序中破碎
天井及調節片是讓乾燥機所產生的熱氣上升的通道,除了解決製茶熱氣所造成的悶熱外,也可以作熱風萎凋,將產生的熱能再利用,以增進效率
來看看這偉大的「151支交錯木造衍架」,是在老茶廠火災後,由工兵協助重建之,縱橫交錯的衍架共計151支,工法著重在快速、堅固、耐用,除了公母頭榫接外,還使用鐵件加強,亦造就外觀視覺上的震撼
二樓後方是一處展演區,復古的座椅、老舊的磚牆,在此展演別有一番懷舊風情
整排的藍灰色窗櫺反而是旅客們相繼拍照的重點,與老茶廠的舊建築及設備格外的搭配,大家都忍不住多拍幾張
再來一張木衍架加上窗櫺,交錯出美麗的線條
一二樓都參觀結束後,我的行程也即將結束,一百元門票兌換一瓶冰涼的茶,解決一下口渴問題,我想大家都沒有好好看過茶業,眼前的茶葉可是經由一道道的工法程序,才能淬鍊而出,而製茶的文化,在台灣務必要被保存下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