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過台北植物園相當多次,主要目的都是進行飛羽或是荷花等植物的生態攝影,而台北植物園內有兩座古蹟,分別是布政使司衙門與腊葉館,大部分的遊客都會到布政使司文物館走走,而腊葉館相較之下,是比較乏人問津的,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有這麼一座文物館。
腊葉館原是一處儲藏植物腊葉標本的標本館,是台灣的植物研究的重鎮,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及館內空間的限制,但是不知道的人會認為只是一棟園方人員的辦公樓房而已,所以遊客路過時常常會錯過,由於它被列入古蹟保存,吸引了我的注意,所以我在今天在園內拍鳥抓龜的情況下,就順便來此走走
這一座「植物園臘葉館」在台灣的植物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臘葉館完成於1924年,距今也快要一百年了,是台灣第一座專為臘葉標本所興建之建築,見證了台灣植物學研究的歷史,所以除了植物學研究價值外,建築本身及功能性也具備文化的價值
「植物園臘葉館」原是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臘葉館」,在日治時期是開發台灣森林資源、計畫性從事「台灣植物調查事業」,將野外採集植物乾燥處理,製成「臘葉標本保存」,以供鑑定植物種類,是台灣林業研究及植物資源調查的發祥地,所以深具歷史的意義
腊葉館現在已經整修規畫成為展示館,在2017年重新開幕,提供民眾了解植物研究過往歷史,所以仍然是背負著歷史的使命
臘葉館的建物外觀是我喜歡的紅磚建築式樣,結構為加強磚造,樓板為RC造,部分柱為鋼管結構,屋頂為切角頂,建築構造有反應出東京大地震後耐震結構的設計,所以建築本身也具備建築技術研究的價值
腊葉館的開放參觀時間是週三~週日9:30~16:30,詳細資訊可以從台北植物園官網上查詢,有興趣參觀者,要注意一下時間ㄡ,我欣賞完外觀建築後,接著要進入室內參觀
因館內空間的限制,目前珍貴的腊葉標本已經遷移至森林研究大樓新設的植物標本館,所以這裡只保留一些展示品,讓大家看一下腊葉標本長什麼樣子
目前只剩下一櫥櫃的腊葉標本提供展示,其實這樣也好,一卡車的腊葉標本,反而不知道要如何看,只有這一櫥櫃的幾種標本的話,相信民眾是會好好欣賞的
此處展示的是新物種植物的腊葉標本,我就配合解說牌來個看圖說故事
一樓左方的走廊除了腊葉展示外,短短的走廊長度卻有不少展示的項目可看,如早期到現在的植物資源探索解說、植物調查及演化的展示等等
台灣的植物資源探索時期,也就是最早的植物發表紀錄,是從1852年開始,由西方人來台開始進行研究,再經過日治時期進行有系統的「台灣植物調查事業」,最後由國民政府的台灣林業試驗所接續進行研究調查,到2017年館藏標本已達50萬份,植物物種2萬種,這是上百年歷史的珍貴成果
植物調查可不是在家裡上上網就查得到的,可是要身體力行往深山多走幾次才會有成果的,所以相關的工具裝備及安全措施不可少,這就是快樂出門平安回家的最佳寫照
植物的演化與分類,看這張植物演化樹就清楚了,但這些都是植物學專業術語,就留給有緣人研究了
館內有一處辦公室,是植物分類學家佐佐木舜一擔任技手並管理腊葉館時的辦公室,在此辦公室內進行植物鑑定、觀察花果特徵、木材切片、描繪植物特徵等等研究工作
佐佐木舜一就在這個小房間裡整理記錄館內每一份標本採集的資料,並在1930年發表「台灣總督府林業部腊葉館目錄」
採集樣本、製作標本、歸類紀錄等等...,是有一定的流程,也像其他科學研究一樣,絲毫馬虎不得
台灣多山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森林植被,從高山針葉林、亞熱帶山地森林、熱帶山地森林、綠島蘭嶼熱帶森林到海岸林及紅樹林,這是相當豐富的林相
一樓右側走廊目前為「台灣杉特展」,台灣杉分佈於中高海拔雲霧森林內。是台灣最高大的樹木,樹高可達70公尺,魯凱族人稱之為「撞到月亮的樹」,這樣的形容蠻貼切的
台灣杉是在1906年才被發表為新屬新種,展現在世人眼前,而採集台灣杉各類特徵相當不容易,在台灣杉發表後的5年,佐佐木舜一才在阿里山採集到雄花的標本,如今展示在眼前
70公尺的台灣杉到底多大,我拍了一張館內展示的照片,這是在作台灣杉等身照拍攝工作時的紀錄照,猜猜看人在哪裡,若是看到那麼一丁點的兩個人的話,再依比例推算,就可以知道台灣杉有多大了
腊葉館內還有二樓,二樓目前是標本展示區及教學區,還有腊葉標本可以看,但今日未開放,應該是特殊時間點才會開放
雖然無法上二樓,但是拍一下高聳的屋頂木構造樑柱,這也是腊葉館的建築特色
我的腊葉館參觀行程結束後走到戶外,館外有一位日本早田文藏博士的紀念碑,早田博士對台灣植物學的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所以館方設置了紀念碑以茲紀念,拍下紀念碑後,我今天的植物學課程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