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台灣有許多離島,有機會都要去拜訪一下,這一次我選擇來到馬祖列島,我是第一次來到這裡體驗戰地風情,的確馬祖的地景、生態、人文與台灣本島都有明顯的差異,雖然交通不太方便,但卻是值得到此一遊的。

我與家人的第一站來到東引島的東湧燈塔,這是國境最北邊的燈塔,在險峻的山坡地上,矗立了這一座白色巨塔,再搭配藍天白雲的天空下,顯得格外的美麗;至於交通方面,當然是騎機車最方便,所以我與家人就直接騎到東湧燈塔的入口處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東湧燈塔在地理位置上,是位於台灣最北邊的一座燈塔,而且被文化部列入國定古蹟的行列,故可以想像其重要性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從入口處要走一段小徑,才會抵達燈塔,走在小徑裡,一邊可以欣賞東引島的海岸風光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戰地馬祖以坑道聞名,所以海岸邊常常可以看到機槍堡及砲口,這些都是當時的防衛設施,有部分的坑道現在已經開放了,當然也都會排入我這次的行程之中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小徑另一邊緊靠著山壁,可以欣賞花崗岩的地質景觀,眼前這一顆大岩石,形狀有如圓形大鼓,所以稱為擂鼓石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小徑走一下子,會來到燈塔真正的入口處,左側為入口處,右側是體驗「太白天聲」的觀景台,同時我也看到有機車停在這裡,看樣子機車可以騎進來到這個地方,這樣還真是方便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太白天聲的觀景台建置在花崗岩巨石上,在此可坐享岩石峭壁及海天一色的美景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由於此處地景險峻,遠眺汪洋一片,在春夏之交,雨霧迷離,風聲與海浪澎擊,沿岸之岩石,潮聲交錯,有若太虛幻境,所以才有「太白天聲」的美名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在馬祖各地的花崗岩石上,可以看到許多標語,除了反共標語以外,還有關於當地地形地質景觀的標語,這是經典的馬祖名產,要多拍幾張帶回家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燈塔就在眼前,白色的燈塔聳立於峭壁之上,構成一幅絕美畫面,但是務必要配上藍天白雲的天氣,拍起來才會美輪美奐,還好今天老天給了一點面子,雖然還不夠晴空萬里,但是也足以展現燈塔之美了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東湧燈塔的建置,有其歷史的軌跡及意義,馬祖列島礁岩密布,具備小型港口的條件,再加上地處南中國海,所以無論在海上貿易、走私、漁業等,馬祖皆位居重要的據點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由於馬祖沿海自古就是許多商船、漁船、海盜船、戰船來往經過的區域,再加上清朝鴉片戰爭失敗後,東南沿海被迫開放五口通商,所以為了保護、引導來往航行的船隻,洋式燈塔的設置亦隨之展開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東引島地處閩江口與三都澳之間,是航船往來的要衝,由於三都澳外海險礁密布,再加上光緒27年(1901年)的輪船「蘇布輪號」行經東引島附近觸礁沉沒,最後促成了東湧燈塔的興建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東湧燈塔是在光緒28年(1902年)開始籌建,光緒30年(1904年)完成,距今超過百年,也是中國海關的海務工作進入全盛時期,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於晚年所監造的燈塔之一,是中國沿海第一座採用白熾紗罩燈頭的燈塔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在山坡上有一座閩海關的石碑,這是最佳的歷史見證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燈塔在1958年至1989年之間因軍事理由暫停使用,於1989年恢復運作,同時也經過了幾次的整修,成為今日外觀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由於燈塔基地坡度陡峭,形勢險阻,所以東湧燈塔以塔為主體,附屬建築高低錯落,各以狹窄高聳的梯階和通廊連繫,所有附屬建築都分布在巨石林立的山腰上,沒有遼闊的廣場和腹地,這是與其他燈塔明顯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說,參觀東湧燈塔,要具備一點體力,才能上上下下的走來走去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由於燈塔早期位於管制區內,守燈員需攜家帶眷住進燈塔裡,為了供應工作人員的食物,還設立了雞舍、豬舍等,在那時物資缺乏的年代,塔內有雞有豬可以吃的守燈員,對於塔外的人而言,是相當羨慕的,所以造就了東引燈塔也稱為「東引別墅」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整個燈塔及其附屬建物,依山坡高度,約略可分為圈舍、華籍守塔員室及附屬房舍、外籍守塔員室及辦公室、燈塔、火藥庫及霧砲砲臺等五區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這裡的風很大,大到連手拿相機都會晃,更何況是手機了,所以在上上下下行走的時候,請務必注意腳步放慢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我一直往上走,走到最高點,這應該是圈舍才對,在懸崖峭壁上養豬養雞的,的確相當特別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從圈舍到燈塔間的幾棟附屬建築,是華籍守塔員室及附屬房舍,以及外籍守塔員室及辦公室,目前都沒有開放,但其實哪一棟是什麼,並沒有看到解說牌,我想這是需要建議的地方,畢竟東湧燈塔是國定古蹟,而且位在國家級風景區的範圍內,應該是有經費設置解說牌才對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燈塔主體是整個園區裡最值得欣賞的建築,主體由塔身、燈塔及塔頂所組成,塔身外牆由紅磚層層壘砌,並塗以白漆,塔身由下而上內縮,除開有窄小的門洞和窗洞外,牆面為平緩圓筒狀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塔燈部分則為鑄鐵構造,直徑較塔身略小,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主要工作層,外牆為封閉實體,由16面鑄鐵牆板鉚成,壁上開銅質圓窗,中做八櫺旋開式通風孔洞,可依通風需要開閉自如,上層則為燈塔區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塔頂是用來保護燈塔的屋頂,半圓穹隆構造,加上筒形小燈籠頂,穹隆由16片銅板用鉚釘釘合,表面著以黑色漆,頂安風標及避雷針,天花板設風向盤,方便守塔員觀測紀錄風向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燈塔下方崖邊設有霧砲兩尊,同時又增設霧笛1座,取代霧砲做為助航之用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在前往燈塔的小徑中,有另一條分徑可以抵達霧砲及霧笛區,既然來了,就下去走走吧,還是那句老話,安全為上,請務必注意強風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小徑會先抵達霧笛區,霧笛放置於長寬各為2.45公尺方形平面的火藥庫屋頂(火藥庫已廢棄),外圍有護邊欄杆,中置霧笛,這是東湧燈塔中另一個現代化的導航輔助設施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再往下走,霧砲砲台設於燈塔基地的最低處。砲台為長5.48公尺、寬3.25公尺的矩形平台,霧砲屬於壺口前膛鑄鐵砲,砲與砲車均已嚴重腐朽,故塗以黑漆保護之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查了一下霧砲與霧笛的功能,主要是在天候不佳起濃霧的時候,燈塔的能見度降低,為了仍能達到供船隻測定方位的功能,於是以音響信號來輔助(由視覺改為聽覺),早期是以安置霧砲來解決,近年則多安置霧笛取代霧砲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來張由下往上的燈塔照,也是美景一張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在燈塔最上層處,還有一條步道,看起來是新建造的,步道口處留有海關地石碑,警告這是海關重地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步道不知通往何處,印象中應該是通往另一處地質景點「烈女義坑」才對,那是我的下一站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欄杆頭的裝飾品,就是東湧燈塔主建築,相當的別緻,也說明著東湧燈塔在東引島的地位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上上下下走了幾回,結束東湧燈塔之行,回程時剛好遇到旅行團一行幾十人來到此地,看來行程錯開的正是時候

一路向北、最北的燈塔‧東湧燈塔(東引島燈塔)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