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要了解新竹地區的水文歷史,我來到「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體驗一下,展示館就在世博台灣館的旁邊,與世博台灣館共用超大的停車場,停車場旁就是展示館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既然要規劃成為展示館,當然要盡可能達到觀光的目的,所以展示館周遭也設置了攀岩、溜滑梯與水池設備,以期打造成為親子互動的好場所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園區裡的展示館是在9點開放參觀,所以現在我先來欣賞一下外觀的建築之美,新竹水道取水口是日治時期經市區改正後,在工商業日益繁榮的情況下,衛生飲用水的水源供給就成為當時首要建設之設施,故臺灣總督府於1914年(大正3年)開始規劃新竹街的水道建設,後來因經費問題而幾經波折,最後終於在1925年(大正14年)正式開工,1929年(昭和4年)完工通水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新竹水道取水口的完工,象徵城市邁入了用水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這些設施也難逃荒廢遺棄的命運,所幸最後在新竹市府的修復下,「新竹水道取水口」展示館在2019年4月正式啟用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因為是今年才啟用的,所以園區裡煥然一新,連眼前的古蹟建築看起來都像是新的,整個園區保留下來的古蹟建築主要是唧筒室及唧筒井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唧筒室有分為第一唧筒室及第二唧筒室,第一唧筒室(左側)建於1929年,外觀呈現和洋混合亞洲主義風貌,建築裝飾則加入日本傳統樣式風格,第二唧筒室建於1942年,洗石子外牆及雙斜木造屋頂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唧筒室後方為唧筒井遺址,唧筒井內有吸管連接到集水井,將水源引進,再由唧筒室抽送到水源地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除了唧筒室與唧筒井外,園區裡大部分都是新建築新設施,而除了溜滑梯與攀岩的玩樂設施外,另設置了淺水戲水區,正所謂「糖廠有糖」、「電廠有電」,水廠就有水了,所以園區在夏天就熱鬧了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9點鐘展示館開放參觀了,我從第二唧筒室進入,不要小看這間小小的展示館,水知識、新竹水文歷史、設備遺跡全都看的到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牆面上是以新竹地區取水與給水源之區域圖做為基礎,將水道管流域、設施及地面水域等相關方位轉化為作品造型,並結合在地人文,將古蹟地點圖像化,佈成一面新竹市水資源地圖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來玩玩水吧,不用擔心,這是儲水循環系統,所有的用水都會經過過濾系統處理後再重複運用的,而平常不容易看到的沖水馬桶作動原理,現在可以透過透明的馬桶水箱,一探究竟ㄡ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水龍頭打開後,流出來的水,有噴霧狀、起泡狀、一般狀,代表的是水龍頭裝了不同的器具,當然目的就是要省水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地板下有許多舊的水管遺址,唧筒室就是要把水源抽送到水源地,所以這些水管擔負著最重要的民生任務,讓新竹地區人人有水喝,而現在功成身退了,讓大家來瞻仰遺容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取水口採用14吋鐵製水管,一天可打送出12500立方米的水,傳送到1517公尺外十八尖山的水源地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發動機連接著抽水機,將水抽送到十八尖山上的水源地,以往唧筒室裡充滿了巨大的機械聲響,就是發動機運轉與水管轟隆隆的聲音,日夜不停的放送著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哇!牆上有100隻冰棒耶,這是取自台灣100個汙染水源地的水後,將其製成冰棒,再復刻成1:1的模型作展示,透過美麗包裝的衝擊感來傳達純淨水源的重要,最後再來一句「這麼美的冰棒,你敢吃嗎?」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最後一面牆是由600cc礦泉水寶特瓶所組成的水牆,展現數大便是美的氣勢,以一罐礦泉水600cc為單位,可以了解許多用水的知識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你知道一天會用掉多少水量嗎?一個60公斤的人,每年需要攝取1095支寶特瓶的水量;新竹人一日用水量是500支寶特瓶的水量;浴缸裡泡一次澡,需要消耗333支寶特瓶的水量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你知道你所吃的食物,需要消耗多少水量來生產嗎?生產100公克的牛肉,需要消耗2576支寶特瓶的水量;生產1公斤的麵包,需要消耗2167支寶特瓶的水量;1度水是1666支寶特瓶的水量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第一唧筒室與第二唧筒室是相通的,內部也是展示館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眼前的水文歷史說明,在新竹水道前,早已經有引入頭前溪水源進行灌溉用途的行動了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眼前的新竹水道旅行圖,說明新竹水道的主要功能是收集隆恩圳旁的水脈,再將水源抽到十八尖山上的水源地,進行淨化過程,然後利用高地位差,將自來水送到新竹市民的手上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新竹水道的水源為伏流水(介於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流動的水),由隆恩圳上游集合而成的伏流水為水源。在取水口的對岸,沉埋設置了六個集水井,收集源水後通過導水管流入唧筒井,唧筒井內之水再用裝置輸入唧筒室中的幫浦,經由鐵管抽到位於十八尖山山腰的分水井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超大柴油發動機就在眼前,第一唧筒室設置柴油發動機與抽水機各三組,這樣才能24小時提供穩定的動力來源,也才能提供新竹民眾穩定的水源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上面的天車也是遺跡ㄡ,是為了搬運沉重的發動機而裝設的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室內參觀完畢,走出戶外,可看到眼前三條雄壯威武的吸水鐵管連接唧筒室與唧筒井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古蹟建築也要花朵相陪襯,才能讓硬梆梆的建築多一點柔情,今天我的新竹水文之旅在此畫下句點

新竹水道取水口‧體驗新竹的水文歷史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