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來到北投,是要來拍黑翅鳶的,但我早已經有槓龜的打算了,果然沒錯,黑翅鳶已經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所以就換個計畫,我來到了法鼓山農禪寺走走,農禪寺就在北投大度路旁,路邊沒有停車的地方,但寺內有寬廣的停車場,所以就放心給他開進去吧
入口處的照壁,雕刻著八個大字「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語出金剛經,至於其語意,我擔心自己說不出個所以然,還是請各位看倌直接上網查詢
一進入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大殿以及前方的水月池,在這裡給各位一個建議,白天來到法鼓山農禪寺,一定要挑藍天白雲以及沒有風的天氣,可上網各種天氣預測的網頁查詢,因為平靜的水面會有超級美麗的水倒影
今天的水面不夠平靜,所以只能拍到帶點水波的水倒影
「農禪寺」是法鼓山道場之發源地,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而取的,最初只有一棟二層樓農舍,這棟農舍目前位於大殿旁,1971年左右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建造,並在1975年農舍落成啟用,一樓作為客堂,二樓則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早期農禪寺周圍遍佈菜園,所種植的植種菜蔬及竹筍,除供寺內日常食用外,也分送給鄰近居民,但在1977年,農禪寺才啟用一年多,老人即捨報往生,其後由聖嚴師父繼承下來,由於寺內弘法時間增加,信眾愈來愈多,原有空間逐漸不敷使用,就開始增建許多建築而成為現在的樣貌
農禪寺也曾因「關渡平原保護區」計畫而面臨拆遷問題,最後在金山鄉找到法鼓山這塊土地後,問題也因此獲得解決
眼前的農禪寺與民間一般古老的廟宇,是完全不同的氣質,寺內的許多建築,都是富含宗教的意象設計,進入殿內拿個簡介吧,然後來慢慢欣賞這些建築意象之美
由於殿堂內部禁止攝影,所以大家只能拍拍外部,但是這樣已經很好拍了
來看看「大殿」與「水月池」,大殿造型相當簡約堅實,在藍天白雲照耀下,也展現出相當的氣勢
「水月池」猶如一片明鏡,隨著風雲、夕陽、月光的變化,呈現不同的池面風貌,提醒觀者,世事虛幻無常,如空花水月,毋需執著
「水月池」旁邊的「連廊」,藉由陽光光影的展現,一虛一實、一明一暗、一隱一顯,呈現剛柔並濟的面貌
不要忘記一整排的燈籠ㄡ,也展現出光影之美
另一處讓我相當震撼的建築,就是「金剛經牆」,金剛經是影響中國禪宗最重要的經典,像是照牆的那一句「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喚醒六祖慧能自性菩提,點亮千古禪法心燈
五千多字的經文,雕刻在106片泥作板材上,垂掛在L行的牆面上,宣說直指人心的禪宗教法
「慈悲花園」面對大屯山脈,繽紛的植物生態,象徵紅塵俗世的喧擾
觀音菩薩以清淨的法水,慈悲滌盡眾生的煩惱,帶來安心自在的清涼
「入慈悲門」原來是農禪寺的入口,約在1985年完成,造型古典,2004年被台北市政府評定為具文化傳承意義的歷史建物
水月池另一側的「禪修公園」,是一處可供經行、靜心的園地,進入公園,可愛的八式動禪小童在兩旁微笑陪伴,公園頂端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佛陀修行證悟時以手觸地,稱之為觸地尼
我把最後的重頭戲放在眼前的兩層樓歷史建築,就是原始的農禪寺,農舍外牆為洗石子、內部地板為磨石子,呈現出民國六○年代臺灣鄉村民宅、農舍的普遍形象,簡單樸素構造尚稱堅固的佛舍,農禪寺現已規劃為開心農舍,要了解農禪寺的歷史,走進去就對了
一樓目前規劃為展間,農禪寺從一塊菜圃開始,到水月道場的誕生,從草創、深耕、開展到奠基,也經歷了五十多個年頭了
來這裡了解一下佛教禪宗的歷史,也算是增廣見聞,在中唐之後,佛教各宗興起,但唯有禪宗一枝獨秀,禪宗從六組惠能往下開展,分衍出五家七宗,各宗將其禪要,分化各地
會客室是證嚴法師接待來賓訪客的空間,擺設簡單樸實
二樓的文殊殿是農禪寺最早的佛殿,東初老人供奉著代表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深含對第子的期許
東初老人紀念室為感念農禪寺的開山祖師-東初老人,展示老人與第子聖嚴法師生活故事,特殊的教育方式,值得現代人品味
1980年代起,為因應無法親自到場的信眾,農禪寺成立了錄音室,聖嚴法師接受採訪、錄製節目,著作、演講整理成音聲法寶,留下的浩瀚法音,至今仍迴響在人間
證嚴法師寮房仍保留了當時居住時的樣貌,床鋪、衣櫥、書櫃等,簡單而樸實,除了是臥室外,也兼書房及辦公室
走出開心農舍,我結束了農禪寺的拜訪行程,再度來到水月池,周遭有許多的遊客及人群,也有禪坐的信徒,似乎這裡的磁場與眾不同,讓人有沉澱心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