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10年沒有來平溪線走走了,平溪線的每座車站,都是值得留念的地方,我從菁桐、平溪、嶺腳、望古、到十分車站,早已巡禮完畢,十年後的今天,我就來拜訪一下大華車站,它是平溪線最幽靜的小站,儘管已經過了這麼久,大華車站依然還是很少人探訪的秘徑小站
大華車站可以直接開車抵達,車站附近沒有幾戶人家,也沒有喧嘩吵雜的聲音,或許這就是大華車站的特色,不用擔心找不到停車位,因為幾乎不會有人來這裡
運氣還不錯,剛到沒多久,就遇見火車進站,平溪線的火車可是久久才會有一班,能夠碰到火車進站,好歹也要拍個兩張
或許昨天下雨的關係,清晨的車站周遭山鑾,蒙上一層雲霧,更襯托出秘境小站的氛圍
大華地區附近的聚落又名「六分」,是清朝乾隆年間泉州人蘇姓等六戶人家所共同開闢而得名,在民國38年因大華煤礦的開採,需運送煤礦及員工上下班之便,而在民國45年設置車站
簡單的大華車站只有一座岸式月台,在民國83年因不敷成本的情況下,改為無站務人員的招呼站,就算平溪線現在已轉形成為觀光用途,大華車站依舊是人煙罕至,是典型的懷舊秘境小站
在假日的今天,車站周遭也看不到人潮,或許想要找個幽靜的地方漫步,並與山林為伍的話,這裡倒是一處不錯的選擇
月台旁這一棟小建物,像是候車亭,也像是售票亭,目前已經過整理,連打卡印章都準備好了,正在等待旅人的到來
原本想來品嚐一下這家網路上有名的「與路咖啡」,奈何時間還早,尚未營業
車站周圍有幾戶人家,或許真的用雙手就可以數完了
又一班火車進站,結果只有一個人下車
相對於大華車站,大華壺穴的知名度或許高一點,也就是說,來到大華車站的旅人,大部分也會順便去看一下大華壺穴。要去看壺穴地質景觀,就要沿著鐵軌走一段,所以大華車站的火車時刻表就需要掌握在手上,由於這裡的收訊不良,最好能夠事先準備好火車時刻表
大華壺穴的方向是往三貂嶺方向走過去,路程大約1公里,雖然沿著鐵軌走,在火車來時可以躲到旁邊,但是有部分路段確實蠻窄的,所以還是在火車來之前快速通過比較安全
在進入隧道前,左側有一條小徑,走下去就有簡易的步道通往壺穴地質最發達的地方
從小徑下來,會先看到一座紀念碑,那是紀念兩位同學跳下基隆河、捨己救人的故事,同時並提醒遊客在戲水時,千萬要注意安全
小徑末端就是非常發達的「壺穴」地形,「壺穴」是基隆河的招牌菜,尤其在上游地區,有許多大小規模不一的「壺穴」景觀,現在就在我的眼前
「壺穴」的形成是地質岩層軟硬不均,經河水夾帶的砂石沖刷或受阻於岩盤凹處,或不平整的底岩或沖蝕落差下方水道,形成的漩渦持續鑽磨下挖,日久而形成壺形洞穴,因此壺穴中常常會看到圓形礫石
「壺穴」通常出現在河川的曲流處或急流的河段,及主支流交會處或瀑布下方,成因受制於雨量、河道坡度、岩體耗損、節理、回春作用等多重因素,所以不是每條溪流都容易形成壺穴景觀,而基隆河則是較具備形成壺穴的條件
大華車站下方剛好是新寮溪與基隆河的匯流處,因沖刷而形成了外形類似沖積扇的「侵蝕扇」,在水流於岩層構造的交互作用下,這裡幾乎囊括了所有類型的壺穴,所以「大華壺穴群」因次闖出名號
大華壺穴地形是台灣分布範圍最廣、規模最大、壺穴型態最多樣的地區,因為是難得的地質景觀,應該被給予保護,故在民國103年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告劃定大華壺穴為「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
既然來到台灣的「壺穴」之最,請容我多拍幾張照片,也算是有圖有證據
欣賞完壺穴景觀後,就要再度沿著鐵軌回到車站。話說大華壺穴是相當重要的地質資產,但是必須冒險沿著鐵軌才能親臨現場,若是花經費建置大華壺穴步道的話,又擔心人潮一多,這樣的地質資產會遭到破壞,所以觀光與環境的兼顧,確實是兩難的
大華車站、大華壺穴的巡禮完畢,車站依然幽靜,人煙依然稀少,但是來到此地,卻沉澱了我的心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