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原本為舊時泰雅族人在復興山區所建造的部落通道,是循著山稜線一路直上的一條古道,雖然隨著年代的久遠與公路的興建而荒廢,但卻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景觀。如今桃園市政府保留古道遺跡,重新將巴陵大橋到拉拉山服務中心的這段古道串連起來,並將巴陵一帶的地形地貌縮影在蝴蝶館、甲蟲館、闊葉林館及地質館中展示,將沈寂許久的巴陵古道重新開放,打造出「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我趁著來到拉拉山遊客中心賞櫻之際,就順道來體驗一下這一條古道,現在記者所在位置,位於遊客中心的正前方,過了陸橋後,就可以抵達「巴陵古道生態園區」的入口處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的開放時間為08:00,算是相當有誠意,因為不管從大溪或是宜蘭的方向過來,來到這裡的時間應該也超過8點了,所以不需要再等待,直接就可以進入古道體驗生態了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先來研究一下導覽圖,巴陵古道的步道路線很單純,我從遊客中心這裡開始,沿著古道行走,經過園方精心設計的四座生態館,最後抵達飛鼠廊道後折返,全程來回約1.5公里,這段旅程不只是健行之旅,更是生態之旅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雖名為「古道」,不過還是以新設的棧道為主,在幽靜的步道內融入了當地的自然景觀,沿途草木鬱鬱蒼蒼、結構分明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從遊客中心步行約五分鐘,就來到了蝴蝶館,這裡展示了北橫最具代表性的蝴蝶與昆蟲標本,每年的三到五月間,就是拉拉山賞蝶的最佳時節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台灣面積雖小,但因為各種優越的條件下,擁有豐富的蝴蝶資源,無論山巔水湄,都能欣賞到蝴蝶輕盈美妙的身影,故有「蝴蝶王國」的美稱,這是台灣值得驕傲的生態資源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超大「大紫蛺蝶」模型,大紫蛺蝶為台灣珍貴稀有的蝴蝶,展翅長達十多公分,是世界上最大的蛺蝶之一。雄蝶背翅在陽光照耀下,會散發出藍紫色的金屬光澤,深得人們喜愛,因此一直有人為捕捉的危機。所以在1988年政府公告大紫蛺蝶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琳瑯滿目的蝴蝶標本,看得眼花撩亂,對蝴蝶有興趣的民眾,請記得來此一遊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蝴蝶館後方則為開放式蝴蝶園區,經過調查,拉拉山出現的蝴蝶種類約二百多種,超過全台灣蝴蝶種類的一半以上,所以拉拉山是觀察及研究蝴蝶的重要地點,因此特別規劃眼前的生態棚架,讓蝴蝶可以自由的在棚架內外穿梭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從蝴蝶館再走個60公尺,就來到甲蟲館,館前的這一株樹型優美的杜英樹,吸引了我的注意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甲蟲館前的空間原為閒置露營區,經打除混凝土鋪面後恢復為原土層,並摘植光臘樹作為獨角仙食餌植物,後來將樹枝及樹幹堆置枯木區,就成為眼前的甲蟲復育區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甲蟲館是由閒置的涼亭所改造,要一飽拉拉山的甲蟲世界,就來這裡吧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哇!剛剛是琳琅滿目的蝴蝶標本,現在則是耀眼奪目的甲蟲標本,一下子看這麼多標本,恐怕會消化不良ㄡ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若是拉拉山的甲蟲還看不夠爽的話,沒關係,全世界的甲蟲分布圖在此,請先熟悉一下,將來環遊世界時,再來按圖索蟲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接著往「闊葉林館」移動,但是在步道上就可以一覽闊葉林林相,此地屬於溫暖闊葉林帶,林相層次結構可分為喬木第一二層、灌木層、草木層,林內還有攀緣植物、著生植物穿插其中,為林下生物創造多樣的棲息環境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再來體驗一下高懸於樹林間的「生態探索繩橋」,走在可容一人通過的森林吊橋上,能夠近距離觀察樹冠層生態,體驗風在腳下的臨空感,感受山野間的驚險刺激與不同視野的自然觀察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無患子是低海拔常見的樹種之一,冬季落葉之前,葉子轉黃,陽光下金黃耀眼,點綴山林綠野,具觀賞價值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血藤常見於中低海拔森林,莖部流出的液體為淡紅色,蔓莖則攀延其他林木,到達樹冠層後迅速成長,粗大的蔓莖在森林中上層攀延,成為森林橫向移動的橋樑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介紹拉拉山原始森林面貌的闊葉林館,剛剛在外面以體驗闊葉林生態,現在進入內部參觀一下,就算是完成了內外兼修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拉拉山山勢陡峭,海拔從600m到2100m,溫和的氣候構成多層次的植物分布,其間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 源,也造就了多樣的自然生態,可以說是台灣最熱鬧的森林王國之一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接著再來踢一段清幽的步道,繼續前往地質館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本想來欣賞「三龜戲水」的自然奇景,奈何步道旁樹木遮蔽,毫無展望,只能失望了

「三龜戲水」的由來是,拉拉山以砂、頁岩互層為主,頁岩容易被侵蝕風化,產生了許多河谷與山脊稜線,大漢溪在此處遇到堅硬的岩層與山脊,河道只能繞行於群山之間,形成曲流,許多段河道甚至形成180度的回頭灣,成為曲流山腳,由高處往河谷看,數個曲流山腳在山谷間交錯出現,彷彿三隻烏龜探頭出來戲水,所以稱為「三龜戲水」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往地質館的沿路上可見許多露出地表的岩基,即為岩石露頭,地表上的岩石,因為風吹日曬雨淋等風化作用,使得堅硬的岩石最後風化為土壤,也成為微生物與植物繁殖的溫床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當岩石與土壤露出地表,與空氣、水及生物接觸,地衣及蘚苔類植物會在岩石表面生長茁壯,植物就與岩石密不可分,根部則向岩石裂縫伸展,形成眼前的景象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地質館展現拉拉山的岩石種類、土壤層的組成,再搭配步道附近的岩石土壤景象,剛好可以完成一堂拉拉山地質的課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四座生態館巡禮完畢,接著來走一小段山稜間的木棧道,這是我相當喜歡的場景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來到觀景台,這裡可以眺望新舊巴陵大橋,都是相當優美的橋樑,也是北橫公路的名橋,舊橋現在已轉型成為觀光橋樑,新橋現在則擔負著北橫公路交通的重任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橋樑工程的選址非常重要,必須了解當地水文、地質環境,選擇岩體堅固、地質穩定的位置,才能避免天災、土石流對橋樑的破壞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大漢溪上游水流湍急,河流侵蝕嚴重,為了避免橋墩受到沖刷侵蝕,巴陵大橋特別設計為繫索鋼拱橋,直接在溪水之上橫跨185公尺,橋樑兩端的基樁貫入砂岩與硬頁岩的岩盤之內,邊坡並施以護坡工法,加強邊坡穩定,以確保橋樑結構的安全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最後經由飛鼠廊道,一路通行往下至巴陵大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在我來到巴陵橋後,行程畫下句點...不,行程完成一半,接著原路返回吧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來一段生態、地質、古道遺跡的旅程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