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獅球嶺砲台的路還蠻有意思的,從國道1號起點進入、在大業隧道前,馬上靠右開進路肩,再直接轉入巷弄中,像是一種上國道後又急忙下市區的感覺,這算是基隆地區道路的特色吧
我在進入巷弄後繼續開,找到一處停車場停車後,接下來就是步行上獅球嶺砲台,看到路標說還有6百多公尺
途中經過平安宮,是基隆有名的土地公廟,進去看一下
平安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今已超過二百年歷史,創建至今已歷經多次整建,也由最初的茅屋小廟翻新成現在規模宏偉的大廟宇
由於經過多次的整建,所以廟宇建築看起來金碧輝煌,相當華麗
平安宮位於半山腰處,所以視野不錯
獅球嶺砲台在獅球公園內,我繼續沿著步道而上
其實還沒到獅球嶺砲台的路上,已經設置了幾處觀景台,從這裡已經可以俯瞰整個基隆港的景緻了
今天的天氣超熱的,還好有與同事在此相約,同事送上沁涼啤酒,先來好好消暑一下
砲台巡禮開始,獅球嶺砲台建造於清光緒10年,在中法戰爭中,是唯一沒有被法軍攻下的砲台,砲台位於基隆港南方,是港區周遭的砲台中最內陸、地勢最高的砲台,標高150公尺,是基隆港的最後一道防線
「獅球嶺」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過去這裡有座形狀像獅子的山頭,加上山下一座圓弧狀山頂的小丘,看起來就像是一隻獅子在玩球,當然後來因為興建住宅與高速公路的關係,此景像已不存在了
中法戰爭當時,義軍統領林朝棟,曾駐紮獅球嶺當地與法軍對峙達八個月之久,使法軍無法橫越獅球嶺向台北挺進,故獅球嶺砲台對中法戰爭而言,功不可沒
據傳獅球嶺砲台是劉銘傳聘請英國工程師所建造,屬於小型砲台,雖然地處內陸,但砲台以山岩為主要的建材結構,結構堅實穩固,像是指揮所內的石壁,厚度幾乎達到一公尺,可抵抗敵軍砲彈
在入口不遠處即可看到指揮所,指揮所入口為圓狀拱門以巨石砌起,牆壁則切割山岩壁堆砌而成,裡面設有房間及迂迴相通的走廊,所有牆壁都是厚達一公尺的岩石,並設有方窗以觀看外部情況
獅球嶺砲台在日據時代即遭荒廢至今,現存的遺跡並不完整,只剩下石造指揮所建築及扇形砲座一座,其餘的則分布在周圍山稜與高地之間
指揮所後方則是砲座區,砲座為鐵水泥所造,有放射狀的排水溝,前方為中央較厚的子牆,牆角有尖形的儲彈孔
砲座前方的觀景台俯瞰可了解,砲口方向正對著基隆港灣,頗具阻嚇之態勢,令人遙想當年鎮守基隆港之壯烈
觀景台旁的水泥碉堡是向下俯瞰的最佳位置,當然是要爬上去看一下
從來沒有體驗過高速公路踩在腳下,站在此處,的確可以感受到獅球嶺砲台軍事位置的重要。而從這個角度看來,這裡絕對是欣賞基隆港夕陽及基隆市夜景的絕佳地方
碉堡上頭立有「喉鎖島門」石碑,從這4個字可看出當年砲臺的戰略價值
進入碉堡內部看一下,內部設有銃孔以防衛指揮所與砲台的安全
砲台巡禮完畢,現在的獅球嶺砲台指揮所周遭,已蓋起簡易活動場所與廁所,並增設許多桌椅,也鋪上水泥道,當地居民的機車穿梭不已,砲台區已成為附近居民閒閒逛場所,雖然古意已消失不少,但是有人的地方,就不會荒煙漫草,獅球嶺砲台會一直熱鬧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