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妃廟是一座特殊的廟宇,是結合墳墓與寺廟的一座陰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五位姬妾合葬之處,現在周圍已整理成為一處幽靜的公園了,五妃廟則位於公園中央,或許是因為這樣特別的配置,使得公園內相當的清幽,還好有清潔員在整理園區,所以園區看來還算潔淨。在假日的午後,我獨身來到公園漫步,也順便來感受一下這一座具有豐富人文歷史的廟宇
五妃廟原名五妃墓,為明末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姬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等五人合葬之處。在明永曆37年間,清大軍破澎湖,鄭克塽投降,寧靖王見大勢已去,決心殉國,其五位姬妾深明大義寧願全節,相繼自縊於中堂(位於祀典大天后宮內)
五位姬妾自縊後的次日,寧靖王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現今五妃廟址)後亦自縊,之後台灣的同胞即在墓前建廟祭拜
寧靖王自縊前將路竹一帶開墾的田地田契及財產分送給當地居民,寧靖王選擇寧死不屈的忠烈感動鄉人,據傳鄉人將他安葬於今天高雄湖內鄉湖內村,並故意在旁邊建造假墓以避開清兵的搜索,讓寧靖王得以保留全屍
為了表張五妃的貞烈,清乾隆期間,朝廷還特地為他們重修墓園,這樣的作法多少可以招攬一些人心
五妃墓原是一座不封不樹的墓塋,清乾隆11年(西元1748年)巡臺滿御史六十七及漢御史范咸,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墳,並在墓前建廟祭祀,所以後人多稱「五妃廟」。又在南門外立「五妃墓道」碑,「弔五妃墓」詩及跋,這座石碑現在仍保存在大南門碑林中
五妃廟在清朝乾隆、光緒及日治時期皆經過整修,最近一次於民國86年修復完成,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五妃廟的最大特色為它是「墓廟合一」的陰廟,墓塚與廟宇緊密相連
廟宇方位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單進兩護龍式的建築,但殿前還有拜亭
廟門兩旁的牆微微外斜,形成「八字牆」,與一般單殿加拜亭之廟宇大不相同
五妃因為后妃神格而得配享隨侍太監與宮女,故門神彩繪別具風格,太監平捧牡丹表示獻花富貴、鼎爐表示獻香與薪傳,宮女手捧壺表示多福、捧桃表示多壽、捧石榴表示多子
廟的兩側有廂房,與正身之間夾有天井,故與其他古蹟相較,五妃廟算是造型簡潔、小巧玲瓏
正殿內供奉著五妃神像,案上置有刻著「五妃墓」的石香爐,並供有梳妝用品是其特色
神像後的背牆上,鑲著「寧靖王從死五妃墓」碑,為清乾隆年間立碑
正殿屋頂下的楹架數目有八根,與一般廟宇採奇數不同,這也是匠師建廟時,遵循「陽奇陰偶」的民間禁忌所致
殿前懸有一匾「名留青史」,五妃的貞烈的確是名留青史
從外觀來看,拜殿為金型馬背屋脊,正殿為燕尾脊屋頂
五妃廟旁有一小祠,為義靈君墓;當年寧靖王殉國後,處理其後事之兩位太監也自縊殉主,後人感其忠貞,乃葬於五妃墓右側以崇侍忠魂義靈
五妃廟左側的「五妃之碑」為日治時期整修時,當時的台南州知事手撰
五妃廟所在位置的魁斗山,又稱為桂子山,以前曾為墳地,附近一片荒蕪,雜草叢生,故又名鬼仔山,此處總面積三千多坪,由四條街道界定出一個完整的範圍,四周以咾咕石堆砌成為擋土牆
五妃廟在早年就是府城知名景點,曾以「妃廟飄桂」列為台南十二勝景之一
五妃廟巡禮完畢後,我看看還有一點時間,還可以再走一個行程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