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對於喜好賞鳥拍鳥的同好而言,野柳是個好地方,因為不管是過境鳥或是冬候鳥,在北返前,常常會在台灣的北部短暫停留一下,所以野柳在四月份就會很熱鬧,來到野柳,不要只拍一種鳥ㄡ,因為一次就可拍到幾種稀有的鳥種,是CP值相當高的鳥點

只可惜野柳地質公園在早上8點鐘才開放進入,所以一進入園區,我就緊跟著一群鳥友,快步走到拍鳥地點,開始捕捉這些稀有候鳥的蹤跡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來看看今天打鳥打出什麼成績,第一隻為銹鵐,是不普遍過境鳥,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來這裡與大家見面後,又要北返回去了,這次拍到的是公鳥,在頭、頸、喉、上胸、肩羽、背、腰及尾上覆羽為栗紅色,因為蠻像生鏽的顏色,不知是否這樣才被命名為銹鵐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只見銹鵐一直在草地上覓食,請吃飽一點,北返是需要好體力的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第二隻為小秧雞,本以為名稱裡有個雞,應該是蠻大隻的,結果也是小小一隻,小秧雞為稀有冬候鳥,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東印度群島、澳洲和紐西蘭。棲息於低平原葦塘、稻田、鹽田及近水的草叢、灌叢或河流的岸邊、沼澤濕地中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今天的鳥況很不錯,所以我拍一陣子後,隨即換個地點,循著步道石階而上,找到了美麗的黃眉黃鶲,黃眉黃鶲為稀有過境鳥,公鳥顏色非常美麗,頭、背、肩羽、尾上覆羽黑色,下背與腰橙黃色,另外眉斑為鮮黃色

由於現場的光線非常差,所以拍出來的黃眉黃鶲幾乎不能看,只能靠後製提升一下相片品質,但儘管如此,仍然難掩我一次拍到三種稀有鳥種的喜悅,看來野柳真是一處拍鳥的好所在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稀有候鳥即將北遷‧在野柳來一場最後的相遇

 

銹鵐小檔案

地理分布: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中國東北,遷移期可見於中國大部分地區,至華南、印度東北及東南亞的大陸部分度冬。在台灣為不普遍的過境鳥,出現於平原地帶

形態特徵: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頭、頸、喉、上胸、肩羽、背、腰及尾上覆羽為栗紅色。尾羽黑褐色,羽緣欖褐色,外側尾羽無明顯白斑。胸、腹及尾下覆羽為硫磺色,脇為帶綠的淡黃色,各羽有欖褐色軸斑。飛羽灰褐色,初級飛羽及外側次級飛羽羽緣欖黃色,內側次級飛羽及三級飛羽有赤褐色的闊羽緣;覆羽栗紅色,初級覆羽黑褐色而羽緣欖褐色。雌鳥額、頭上、後頭、後頸欖褐色,有黑褐色軸斑,各羽基部栗色;眉斑淡黃色,頰線淡黃,繞過耳羽與眉斑相接。背及肩羽褐色而有黑色縱斑;腰、尾上覆羽栗紅色。腮、喉乳黃色,胸、腹、脇黃色而有黑色縱斑,其餘與雄鳥同。喙欖褐色。跗蹠及趾肉褐色

棲地與習性:棲息於平地的草叢、農耕地及林緣地帶。常聚成小群在灌木叢、草地或地面活動、覓食;不甚怕人,接近時才會飛離

食性:以雜草種子、榖類及樹木嫩芽等為食

 

小秧雞小檔案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東印度群島、澳洲和紐西蘭。在臺灣是稀有的冬候鳥,偶見於各平原濕地

形態特徵:頭頂、枕、後頸橄欖褐色,具黑色縱紋,後頸的條紋不清晰,其餘背面橄欖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縱紋;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和內側翅覆羽具白色斑點;尾羽黑褐色;翼覆羽橄欖褐色;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側羽緣白色,次級飛羽羽端具白色小斑點;有藍灰色眉紋和棕褐色過眼紋;頦、喉和上胸淺灰色,頰和頸側藍灰色,胸和腹淡黃竭色具白色橫斑紋,兩和尾下覆羽黑褐色,亦具白色橫斑紋;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褐色,具少量白斑;虹膜紅色;喙角綠色至綠色,喙峰和端部色較深;跗蹠黃綠色至污綠色,爪角褐色。幼鳥虹膜紅褐色,背面幾乎為白色,頸側、胸和兩淡紅褐色。雛鳥全黑色,絨羽尖端染有綠色

棲地與習性:棲息於低平原葦塘、稻田、鹽田及近水的草叢、灌叢或河流的岸邊、沼澤濕地中。晨昏和晚上最活躍。行動隱蔽,不易見到,常單獨活動,性膽怯,受驚即迅速竄入葦叢中,或突然起飛,但飛不高很快落下。通常在植物茂密處及其附近活動,喜歡在水較淺而即將乾枯的泥坑中,或在地面上落葉堆中或淺水中探食,偶爾在漂浮植物和折斷的蘆葦上行走,可在水面上游泳,還可潛水捕捉獵物

食性:雜食性。獵物大部分為水生昆蟲成蟲和幼蟲,也吃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小甲殼類、小魚和綠色植物之新芽、嫩葉、種子

 

黃眉黃鶲小檔案

地理分布:繁殖於河北、山西的局部地區及庫頁島、千島群島至琉球群島,北方族群至華南及東南亞度冬。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出現於平原地帶

形態特徵: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體背的頭、背、肩羽、尾上覆羽黑色,下背與腰橙黃色,尾羽黑色。眉斑鮮黃色,翼黑褐色,大、中覆羽內側各羽白色,羽端黑色而形成白色翼斑,三級飛羽外瓣基部多少具白邊。腹面的腮、喉、胸及脇金黃色,腹至尾下覆羽由淡黃色轉成純白色。雌鳥體背橄欖褐色,無眉斑,腰欖綠褐色,尾上覆羽赤褐色。翼、尾暗褐色,各羽有赤褐色外緣。腹面的腮、喉近白色,羽緣帶欖綠褐色,腹、尾下覆羽乳白色。喙黑色,雌鳥暗褐色。跗蹠及趾暗褐色

棲地與習性:棲息平地至低山地帶森林。多單獨活動於樹冠下層較空曠的枝椏間,常靜立於枝上,不很活躍,在枝葉間或空中追捕食物

食性:以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米客 的頭像
    米客

    米客相機日記

    米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